{{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香格纳西岸中环空间正在呈现群展览“胞间连丝”——一个由13位艺术家共同创造的跨学科共生系统。展览将延期至6月29日。本篇以策展人祝羽捷的文字为线索,进入一个介于科学与感知之间的生命系统。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香格纳西岸中环



文/ 祝羽捷


在语言尚未成形之前,生命最原始的语法便已作为密钥,悄然开启万物之间的感应通道。细胞以物质交换低语,植物以代谢编织结构,微生物释放信号铺设协作路径——“胞间连丝”以细胞间传递机制为隐喻,激活一个由菌丝装置、生物材料、显微图像与可视数据构成的跨学科共生腔体。信息在有机体之间游移、映射、干扰与重构,指向渗透、断裂与重组的多重生态现象,邀请观众进入一个介于科学与感知之间的生命系统。


从菌脉星图到系统联觉,展览突破物种与尺度的界限,跨越从细胞通信、基因编辑、感染传播到共生体的演化,从技术介入到伦理张力的多重维度。微生物与植物化身为生态系统中的隐形操作者,以代谢过程为语言,织就生命单元之间隐秘而复杂的联动路径。艺术家们从共处的伦理出发,延伸至生态的平衡理念,聚焦生物体内与体外、裂变与复苏之间的辩证关系,松动以人类为核心的自然观。作品之间的动态关联与感知交互,共同构成一个边界未定、相互弥漫的共在状态。


微观图景与宇宙星辰彼此牵引,共时展开的双重动态揭示出生命在各个尺度间的结构共通性——细菌群落如城市般扩展,其痕迹铭刻着进化与共生的历史,也映照出生物伦理中仍待厘清的矛盾与张力。面对当下全球秩序的退化与撕裂,“胞间连丝”正是对生命互联本质的回应:世界非事物的总和,而是持续生成的联结。



菌脉星图:微观尺度下的生命互联


“望远镜的尽头是显微镜的起点,谁能说两者之间哪个视野更开阔呢?”(雨果)在微观层面,生命的物质性与能动性被重新审视,进而重塑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认知架构。以生物政治学为视角,将人类世隐匿的环境危机转化为具象化生态叙事,揭示非人类生命体在治理中的政治潜能与伦理张力。宋清羽以发芽土豆触发生命数据的声响,王一一呈现昆虫与真菌共生交融的生命奇观,龙盼借菌丝、树干与丝线追索生长过程与物质演化的隐秘结构,刘昕以DNA印迹质询身份的游移,刘帅以蚁巢残迹叠构外来物种的流徙寓言,李海南以低温甜物隐喻黏菌群落的潜在秩序。这些实践共同指认——微生物或者植物作为生态中的无声操作者,以代谢过程为语言,编织出生命单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呈现共生系统中的依存逻辑。香格纳的空间化为一座培养皿,菌丝感染形成的石菌共生体、微生物培养与植物变异的实验不可控性,共同揭示出生物与环境之间脆弱且不稳定的共生关系,及其在偶然性中打破、重组的可能。



宋清羽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宋清羽作品于“胞间连丝”展览现场,香格纳西岸中环


集体意识土豆生命共生体通过生物数据传感实时捕捉生物电信号,以我们能感知的途径传达土豆的生命信号。水宝宝最初是为水培农业开发的,它能吸收百倍于其体重的重量,以维持马铃薯的生长,使其能够在“非自然”的环境中生长开花。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宋清羽《???~?~??~?~??~?~??~?~???》局部

2022,土豆、水宝宝、水、亚克力、不锈钢、铜线、锌钉、铜钉、适配器、合成器、生物数据声化系统、控制器、铜盘、磁悬浮支架、示波器,80(H)x160x160cm


所有的马铃薯都被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电路中,由生物数据超声系统接收模拟信号,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听觉感知到机械系统所传达的马铃薯的生命,创造出依环境变化而持续改变的马铃薯音乐。土豆见证了人类一万年的演进,是最早被带到太空种植的食物之一。或许在未来,它们会进化为高等智慧文明形态。



王一一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王一一作品于“胞间连丝”展览现场,香格纳西岸中环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王一一《石花 - 石生卵孢小奥德菌》,2023,陶,30(H)x52x32cm


在《?花》系列中,艺术家王一一驯化菌丝在陶?中??。待蘑菇破??出形成完整的“?花”后,再将其?陶?覆盖,并?窑烧制。以此,蘑菇天然的纹理被留存于化?般的雕塑表?。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滑动查看:王一一《?草》系列摄影作品于“胞间连丝”展览现场,香格纳西岸中环


在《?草》系列中,王一一关注到昆?与真菌之间的连接,?草以全新的?命共同体在此消彼?中被塑造?出。为了创作这?系列作品,艺术家去到了安徽、浙江和云南等地的外环境中通过密林考察的?式和?态学的视?身体??地积累素材。此次展览亦可以被视作艺术家与菌菇?各?独特的语?体系进?合作的试验场。



刘帅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刘帅作品于“胞间连丝”展览现场,香格纳西岸中环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刘帅《红火蚁乡愁: 从天上来,从地下来》,2022,阿根廷铁陨石、天然生漆、红火蚁蚁巢、细钢丝、不锈钢板等


在中国广东乐明村,艺术家发现了红火蚁遗弃的巢穴。这些巢穴因自然或人为原因而被红火蚁离开,艺术家想象它们是试图挖穿地球重返阿根廷故土的隧道遗迹。


呼应这些遗迹的,是一块四千多年前陨落在阿根廷北部的陨石。四千年前,阿根廷曾有陨石雨,几百年前,陨石被用于炼铁,后来成为热门收藏品。一块陨石从阿根廷流入美国,近年又被艺术家买下带回中国。它的流动轨迹与红火蚁从南美洲经美国扩散至中国的路径相似。如今,阿根廷限制这种陨石出口,而红火蚁成为令人讨厌的入侵者。艺术家将蚁巢加固并与陨石用金属连接,象征着阿根廷对红火蚁和陨石的“呼唤”。红火蚁的乡愁跨越地球直径,陨石的乡愁则藏在宇宙深处。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刘帅《红火蚁乡愁: 我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那里》截帧,2022,多路视频,45'


在作品《红火蚁乡愁: 我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那里》中艺术家联系阿根廷居民,收集与乡愁相关的歌谣和诗歌,从歌手Facundo Cabral的歌曲《No Soy de Aquí, Ni Soy de Allá》中选取同名歌词,意为“我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那里”。乐明村山歌中有“问你乜人不知年,几多河海变成路”,意为河海干枯变成路。两段歌词呼应,反映红火蚁的迷茫与归途。艺术家用从阿根廷寄来的白糖在红火蚁巢穴附近写下这些歌词,白糖被红火蚁搬回巢穴直至消散,象征红火蚁的思乡或忘乡在消散。



李海南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李海南作品《零度甜蜜》于“胞间连丝”展览现场,香格纳西岸中环


《零度甜蜜》是一件在封闭性冰柜内部的,通过人工持续注入甜蜜素(极度甜味剂)在低温环境结构中所产生的晶体与液态混合物所形成的的装置。装置材料采用商用级或实验室级冷冻设备,调整并保持温度在接近 0°C的低温(约 -2°C到0°C)以维持冻结但不完全固化的状态;以微粒、晶体或溶液形式的甜味剂分布在人工蜂巢仿生结构表面,借助冷凝和霜冻形成结晶效果。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滑动查看:李海南《圣代-尼克博克荣耀》,2024-2025,环氧树脂、发泡聚苯乙烯、ABS 树脂、玻璃




系统联觉:宏观尺度下的再编织


“系统联觉”从宏观尺度出发,关注多物种感知交汇的界面,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物种间的平等对话,打破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认知结构,探讨生物体的内外边界、裂变与复苏的动态关系。这种联觉政治颠覆了单一感知主体的逻辑,使身体成为生态信号的转译场,在现象学层面实践具身对话,并于系统联结的脆弱性中发掘共生的激进潜能。王玉钰缝补生态裂痕,朱翌潇构想未来生命体,邵纯诱发感官错乱,潘草原打断无限幻象,龙盼“植物冶金” 作响的风铃,刘昕追问个体与宇宙的位置。上述的艺术实践,结合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呈现一个由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共同构成的开放系统:微生物、植物、气候、地貌、制度、技术等在其中不断协商、回应、形塑彼此的存在方式,构成一个持续演化的生态网络。



王玉钰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王玉钰作品于“胞间连丝”展览现场,香格纳西岸中环


王玉钰的创作实践持续围绕身体与物体“运动”的阈限状态而展开。她感兴趣于日常身体经验中那些不断复制与堆叠的感知,如何形变并显现出景观状的规模与特征。她通过创作去寻找并捕捉在社会分工愈加精细、工业与科技愈加精进的时代之下,人类肉身所散发出的那些迷惑而混沌的气息。她擅长使用硅胶、织物、金属、有机体等材料去构建脱胎于生命体的另一具“躯壳”;不同的材质携带着不同的个体情感,企图唤起更为亲密的感知与对话。她的创作媒介以雕塑为核心,并同时去连接其他 ( 装置、行为、绘画、影像等 )。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王玉钰《山竹果》,2024,硅胶、布料、丙烯、棉线、石膏、纸浆、乳胶、树脂、铝板、铁丝、不锈钢,120(H)x80x55cm


王玉钰近期的实践关注城市中与人类存在共生关系的生命体,如昆虫、寄生植物、爬行动物等。通过探索大自然隐藏在人类文明秩序背后的能量是如何被动员的,她试图编织起“黏连”、“寄生”、“渗透”状态下,关于共生图景的想象。



朱翌潇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朱翌潇《再生体3.0》,2023,综合材料,200(H)x150x200cm


朱翌潇作品《再生体 3.0》探讨数字时代身体存在的重构与本体论转型。艺术家通过生物-数字混合系统挑战传统认知边界,将人体粒子数据化分解后重组成“再生体”,消融了有机/人工、碳基/硅基的二元对立。借助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装置将生物信息转化为具有拓扑特性的数字微生物体,这些信息实体在算法与生物输入的交互中自组织形成第三类存在——三维骨骼形态,突破传统控制范式。作品提出“信息物质论”概念,揭示数据作为准生命体的物质属性,重构了身体、技术与意识的认知框架。这种数据微生物学实践不仅质疑具身存在的确定 性,更为理解后人类时代的身体、技术与意识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邵纯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邵纯《混乱记忆器》系列作品于“胞间连丝”展览现场,香格纳西岸中环


邵纯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她的创作实践包括多媒体装置、电子织物(e-textiles)、后网路艺术(post-internet art)以及「小说式设计」(design fiction)。她长期以来探索人类身体和电子互动介面之间的亲密关系(digital intimacy)以及与之衍生出的情绪依赖,近期的研究致力于结合传统手工技艺和电子程式设计,意在展开关于互动美学的实验性创作,借此反思当下数位化的生活。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邵纯《饵》,2022,亚克力三明治高清数码摄影

50(H)x70cmx2 pieces


邵纯2010年自中国美术学院毕业,2013年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得表演艺术硕士学位, 2019年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数码艺术与实验媒体中心获得博士学位。她的作品曾于上海花厅计划(2022)和西雅图Jack Straw New Media Gallery (2018)的个展展出,也参与过香港CHAT六厂(2024)、北京X美术馆(2023)、UCCA Edge (2022)、OCAT双年展(2021)、UCCA沙丘美术馆(2021)等重要艺术机构的群体展览。



潘草原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潘草原作品于“胞间连丝”展览现场,香格纳西岸中环


艺术家潘草原游移于装饰艺术的程式化步骤(框定饰面并填充空间)与自动书写的即兴状态之间,绘制稍纵即逝的精神图像,并以天然漆为媒介展开创作实践。天然漆是一种采集自漆树的涂料,在中国历经数千年传延发展出一套庞大而完备的工艺体系,但在现代生活中日渐退居边缘。潘草原将漆艺视为一门古老而复杂的语言,试图通过画面的闪烁其词和低声细语,描绘一个同样历史悠久却在当下被遮蔽的往昔世界。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潘草原《8(多了个尾巴并非无限大)》,2024,天然漆、珠母贝、银、锡、铝,125(H)x50x4cm (x 2 pieces)


《8(并非无限大多了个尾巴)》展现了艺术家对超越性主题某种摇摆不定的态度,为此,她借助天然漆这一古老的技术物,以耗时而细密繁琐的劳动,不断重访和确认这一存在。



龙盼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龙盼《千叶集》,2022,陶瓷、电缆,8(H)x20x7cm


《千叶集》延续了艺术家龙盼在电子废弃物污染区利用生物冶金技术提取金属的研究,转向通过视觉化呈现植物代谢积累金属的能力,帮助人们直观理解生态链的流动与交织。作品采用传统植物灰制釉方法,将植物中的金属成分转化为釉色,成为环境金属变化的“指示器”。因为这些颜?的组成来?被火融化凝结而成的?属晶体,微量的金属使釉面颜色趋近透明,而含量约高的釉面则呈现更加浓重的色彩。在这些变化中,我们也可以窥见?类活动在环境中留下的痕迹。不同环境下的同种植物所含重金属量是不同的,同一块土地上的不同植物的耐受量也有差异。最终,该项目基于对植物分布与重金属累积的长期调查研究,通过植物烧制釉料的显色差异,将形成一张巨大的”植物矿物图谱"。


龙盼《千叶集-植物冶金:迪庆神川》

2025,陶瓷、电缆、钢架,330(H)x780x210cm


该作品是基于艺术家在迪庆神川矿区做的长期研究项目,探讨松茸、森林与矿山的多重关系。而该作品则以神川的植物为媒介,将废弃矿区的植物淬炼为陶瓷釉料,进而将釉面嵌入声场装置。釉片与电缆的组合将工业生产线下的生境得以被看见、被听见。被工业暴力规训的植物不再是沉默的客体,而是成为解码矿山代谢密码的使者。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龙盼《流动的身体》,2023,菌丝、树干、亚克力,120(H)x240x70cm


这件作品质疑了“完美肉身”的概念。艺术家通过3D扫描获取自身的身体轮廓,将其作为母体交给真菌处理。由此,生长旺盛的蘑菇使肢体转变为更不确定、不可控且不断变化的形态。与此同时,菌丝与地下交错的植物根系共同叙述了一个无法凝固的最佳瞬间,以及一个不断与他者穿透交融的“流动身体”。



刘昕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刘昕《不再记得》,2023,艺术家DNA数据印制于宣纸、线材、亚克力、墨水、铝材、LED灯、乳胶及钢材上,24x8.5x7.5cm


《不再记得》来自2019年刘昕对自己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时,那一小滴唾液产生的海量数据将她淹没了:3,117,275,501个碱基对;同样关于生命体的再探索。刘昕的《脱离》是一个幻想作品,也是一个任务:一颗智齿被送到外太空,然后再回到地球。在一个名为EBIFA的自主机械生命体的推动下,这颗牙齿在外太空成为一个新生的实体。它的行为是关于死亡、身体和家园的,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的科学探索和精神旅程正在发生分歧。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刘昕《脱离》,2022,多路视频,10'49''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香格纳西岸中环




胞间变革:跨世纪生命编码实践


作为20世纪40年代出生的艺术先锋,梁绍基、李山与林恩·赫舍曼·利森长期致力于生命与技术关系的前沿探索。他们的创作跨越装置、影像与生物材料,在艺术与科学的交界处不断拓展感知的边界。展览首个篇章回溯三位艺术家在生物艺术领域的开创性实践:梁绍基引导蚕丝生成机制打通生命过程与艺术的协作,李山通过基因重组干预观看机制,林恩·赫舍曼·利森则构建出人机共生的未来寓言。他们织就跨物种、跨系统的联结网络,拓展我们对人类命运与生态共生的理解维度,早在生物技术的胚胎期,预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认知革命。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香格纳西岸中环



梁绍基


梁绍基,1945年出生于上海。1986至1989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Maryn Varbanov)研究软雕塑,1980年代末开始进行养蚕艺术实验。三十余年来,梁绍基潜心于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进行探索,持续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的创作。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迹的内美。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梁绍基《金》,2022,转基因蚕丝,145(H)x145cm



李山


1993年,李山作为首批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并于当年开始生命科学相关议题的思考。他的首个生物艺术方案《阅读》于1998年诞生。从早期圆融的生命大同意识到跨物种的特征置换重组和基因编辑,生物性的至高无上决定了在李山的创作中,生命始终得以自由和多元。在《打开折叠》系列中,李山跳脱出生物想象的图像展示,对基因组的自身形态进行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再现。作品《写入》演示了基因转录、翻译的过程:通过改变DNA所携带的信息,使得蛋白质在合成过程中发生结构变异,新的物种得以诞生。李山的创作直观构建出基因转录、翻译、突变的过程,展现了宏大且自由的生命本质。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李山《打开折叠 5》,2017,布上丙烯,124(H)x92.7x3.5cm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滑动查看:李山《生物实验室专项记录》



林恩·赫舍曼·利森


美国艺术家林恩·赫舍曼·利森(b.1941)艺术实践超过50年,作为最早一代新媒体先锋艺术家的一分子,她的创新性被广泛认可,她的作品一直探究社会问题: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个人身份,使用媒体作为工具以对抗现实的手段。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她在摄影,电影,表演,装置,互动以及网络媒体艺术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林恩·赫舍曼·利森《逻辑麻痹心灵》截帧

2021,单路视频,13 '35 ''


在《逻辑麻痹心灵》录像作品中,艺术家提出了几十年前就一直不断背讨论至今的问题,关于机器与人类之间的结合所产生的疑虑。在作品诞生的 60 周年,由女演员陈冲饰演的生化人,批判性的自我省思关于自身的过去、未来及存在。生化人演绎了一段独白,在渴望成为人和将人体碎裂并重组成不可控的资料流中摆荡不定。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林恩·赫舍曼·利森《赛博格的诱惑》截帧,1994,单路视频,7'17''


《赛博格的诱惑》将技术呈现为一种女性被诱惑而陷入的传染病:女主角是一位盲人,她同意接受一种物理治疗,通过计算机屏幕传输让她看到图像。这种新技术最初给她带来了极大的愉悦,但随后将她拖入了一个过度媒介化的不同世界,严重损害了她的健康:“模拟世界的图像、声音、掩饰的情感带来了巨大的快感。成瘾来得很快。但每一次剂量都改变了并解码了生物生态……她的免疫系统受到了损害。然而,她无法停止。很快,她别无选择。甚至她的听力也变得明显。操控彻底且无偏见。她目睹了历史的污染。她的身体,成为堕落隐私、孤独和恐怖的战场,最终屈服于不可避免的命运。




/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胞间连丝

Plasmodesmata


策展人:祝羽捷

参展艺术家:李海南、李山、梁绍基、林恩·赫舍曼·利森、龙盼、刘帅、刘昕、潘草原、邵纯、宋清羽、王一一、王玉钰、朱翌潇


展期:2025/4/30 - 6/29(已延期)

周二–周日 11am-7pm

香格纳画廊(西岸中环)
上海市徐汇区西岸瑞宁路288号4幢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胞间连丝”展览现场 | 香格纳西岸中环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