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西扎:建筑的本源与未来
Siza: Origins and Futures In Architecture
时间:6月5日(周四),15:00-16:30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 楼 4 号展厅
发言嘉宾: 卡洛斯·卡斯塔涅拉(Carlos Castanheira)、安东尼奥·乔彼纳(António Choupina)、葛明、李虎、多米尼克·马夏伯尔(Dominique Machabert)(线上)
语言:中文/英文(同声传译)
*请需要同传耳机的观众凭借身份证,在活动签到处领取。
线下参与方式:活动需预约,名额有限。请点击上方海报,进入小程序进行预约报名。
签到:活动当天,请预约成功的观众提前20分钟达到PSA,乘坐扶手电梯前往二楼四号展厅核销预约码后有序入场。
线上直播:

1)中文频道:点击下方预约按钮,关注并进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微信视频号收看。
2)英文频道:请扫描二维码或关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哔哩哔哩直播间进行收看。
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或许是这个世纪之交最享誉国际的建筑师之一,在其长达七十余年的建筑生涯中,创作项目遍及欧、亚、非、北美及南美,有550余件作品在世界各处落地生根。“建筑师不发明东西,他们只是转化现实。”西扎曾如此表述其设计使命。

四栋住宅,葡萄牙波尔图,1954-1960年。由波尔图塞拉维斯基金会惠允。

圣维克多社会住宅项目邻里,葡萄牙波尔图,1974-1977年。图片 ? Laurent Beaudouin。
2025年6月6日至9月7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与葡萄牙塞拉维斯博物馆联合呈现这位葡萄牙籍普利兹克奖得主阿尔瓦罗·西扎迄今为止亚洲最大规模的个展——“阿尔瓦罗·西扎的档案”。展览以艺术、几何与美学为核心,通过西扎近600件手稿,以及模型、雕塑、物件与照片,构建了一张跨越时空、互文观照的建筑地形图,呈现出这位九十二岁的建筑大师富有诗意与哲思的建筑语言。展览由安东尼奥·乔彼纳(António Choupina)策划,西扎本人及其长期合作者卡洛斯·卡斯塔涅拉(Carlos Castanheira)参与指导。


塞拉维斯基金会-西扎翼,葡萄牙波尔图,2018-2022年。图片 ? Fernando Guerra | FG+SG。
6月5日(周四)展览开幕当天,PSA将举办主题为“关于西扎:建筑的本源与未来”的开幕圆桌。来自建筑、策展与研究领域的五位嘉宾将围绕西扎的建筑思想、实践及其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当代启示,从各自专业视角出发,展开一场深刻而富有张力的讨论。

圆桌嘉宾
卡洛斯·卡斯塔涅拉
Carlos Castanheira
卡洛斯·卡斯塔涅拉(Carlos Castanheira),1976年至1981年期间,在波尔图美术学院主修建筑学,随后移居阿姆斯特丹,从事建筑工作,并于1990年在阿姆斯特丹建筑学院(Academie voor Bouwkunst)继续深造。1993年,他创立了Carlos Castanheira & Clara Bastai, Arquitectos Lda建筑事务所。主要从事私营领域的项目,他还曾担任建筑竞赛评委,参与国际会议,开设建筑教育课程和工作坊,策划和组织展览,编辑并出版书籍等。
从学生时代开始,他便与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合作,参与了多个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包括葡萄牙的工作,还涉及荷兰、意大利、韩国、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安东尼奥·乔彼纳
António Choupina
安东尼奥·乔彼纳(António Choupina)于2010年在艺术与设计高等学院(ESAD)工作期间创立了 CH.A(乔彼纳建筑)。毕业于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FAUP),师从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并与西扎合作完成了多个文化项目,包括与柏林 Aedes 建筑论坛、维特拉设计博物馆、阿迦汗发展网络以及中国国际家具博览会(CIFF)等机构的合作。
在欧洲和北美之间,策划和设计了多个重要展览,包括《阿尔罕布拉的愿景》《画布上的建筑》《西扎——未见与未知》《玛利亚·安东尼亚·西扎:五十年后》《双塔》和《SANAA: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目前,他为塞拉维斯博物馆建筑馆(西扎翼)策划展览。
此外,还是佛罗伦萨A As Architecture Network 的编辑,并以客座讲师身份在瓦伦西亚的欧洲大学授课,同时参与Bauhaus 100和ArchiSummit 2025 等重要活动。与纳迪尔·阿方索博物馆(Nadir Afonso Museum)、卓班基金会(Tchoban Foundation)、Espai Alfaro、Scopio和AMAG等机构合作,围绕建筑与艺术出版了大量作品。葡萄牙国家美术学院院士,塞拉莱维斯基金会建筑总监。
葛明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建筑师》编委,《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编委,曾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访问学者,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建筑与园林设计、建筑理论及相关方向的研究、实践、教学。
重要设计作品包括春园、微园等,多次获奖,并在国内外多次发表。提出了“体积法”、“结构法”、“不定形法”和“园林六则”等多项建筑和园林设计方法,发展了类型学、概念建筑方法。
参与主持国内外多项展览、竞赛、论坛等学术活动。2008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主设计师之一,参加第一、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2004、2006)、在哈佛大学举办的中国当代建筑展(2016)等多次建筑展。参与组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英国AA School等多个国际院校的合作研究、设计与教学。
李虎
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Hon. FAIA),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丹下健三教席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及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特聘设计导师。曾任美国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GSAPP北京建筑中心(Studio-X)负责人。他于1996年取得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1998年取得美国莱斯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
李虎与黄文菁在纽约共同创立OPEN,并于2008年成立北京工作室。OPEN的代表作品包括:烟台时光塔、苏州山峰书院、山谷音乐厅、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UCCA沙丘美术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深圳坪山大剧院、清华大学海洋中心、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歌华营地体验中心等。
OPEN的作品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荣获了亚建协建筑奖金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美国建筑师协会国际设计优胜奖、英国AR未来建筑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
UCCA沙丘美术馆的设计手稿、模型、图纸、照片等共计20件艺术品被MoMA收藏,“二环·2049”的影片及图纸被M+博物馆收藏。近年来,李虎与黄文菁共同著有的以及关于他们作品的专著包括《重塑文化建筑:OPEN的创新愿景》《Towards Openness》《建筑何为》《应力》等。
?鲁伊·穆尔卡(Rui Murka)
多米尼克·马沙贝尔
Dominique Machabert
多米尼克·马沙贝尔(Dominique Machabert)是一位独立记者、作家及法国克莱蒙费朗国家高等建筑学院(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chitecture de Clermont-Ferrand)教授。他对葡语世界的兴趣促使他持续采访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阿尔瓦罗·西扎、爱德华多·苏托·德·莫拉、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等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波尔图建筑学派”的专家,更成为了这个建筑流派的讲述者。该建筑流派最初以其低调著称,却逐渐成为当代建筑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声音。多米尼克·马沙贝尔撰写、出版并翻译了多本书籍和文章。

正在展出



对啦!好物推荐!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衍生品现已上线!明信片、便签、冰箱贴、笔记本、托特包……应有尽有!快来PSA一楼对对对书店“扫货”吧~

会员福利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