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展评|ArtReview|马超的五次离场——评马秋莎“一个青年”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谢幕???????????

 Curtain Call?????????????


‘一个青年’的展期只有不到一个月,可串儿红和万寿菊的花期比这更短。入口处亮白色射灯照耀下一盆盆萎缩、黯淡、干枯的花,像极了燃烧殆尽即将熄灭的火苗。或许,这便是马超的最后一次谢幕。
?
展评|ArtReview|马超的五次离场——评马秋莎“一个青年” 艺术评论 刘令仪 青年 马超 马秋莎 Call 展期 花期 白色 射灯 燃烧殆尽 火苗 崇真艺客

“一个青年”展览现场,2025年,蔡锦空间,北京

全文图片鸣谢北京公社及艺术家

马秋莎:一个青年

蔡锦空间,北京

5月4日至5月30日

“一个青年”缘起于马秋莎偶然在网络上发现的一张疑似她姥爷青年时期的照片。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五四青年节庆典。彼时热烈饱满的节日氛围与青年们澎湃洋溢的激情,一如展览中铺排整齐、占据展厅入口全部视觉空间的那一盆盆挺立、鲜艳、茂盛的串儿红与万寿菊——这也是每一个曾生长在北京的孩子都能即刻辨识出的文化符号。在被9万余人簇拥着的天安门广场上,这个籍籍无名的青年幸运地被镜头捕捉。更加幸运的是,不同于历史影像记录中的万千佚名男女,在70年后的今天、在其身后,他得以与孙辈再次“相遇”——这次重逢使他不再只是“一个青年”,而是获得了一个名字:马超。

展评|ArtReview|马超的五次离场——评马秋莎“一个青年” 艺术评论 刘令仪 青年 马超 马秋莎 Call 展期 花期 白色 射灯 燃烧殆尽 火苗 崇真艺客

“一个青年”展览现场,2025年,蔡锦空间,北京

书写马超的故事,好似是在探案。其间,谜题由最初试图求证“这到底是不是他”转变为尝试揭晓“他到底是谁”。然而在整个解谜过程中,艺术家马秋莎对与自己血脉相连的马超的个人回忆离奇地失效了。整理阅读马超遗物中的生活照片、舞台表演剧照、演员笔记、退居二线担任教职后的教学大纲、暮年回忆录,甚至是占据了手稿近1/4体量的、年复一年积攒下来的入党申请书,是在重新深入这个名为马超的男人的世界。

德语作家娜塔莎·沃丁(Natascha Wodin)在《她来自马里乌波尔》(2017)中描述的寻亲之旅就像是这个展览的一个文本化的对照。当作者顺着一封偶得的陌生邮件中流露出的蛛丝马迹,一步步追寻已逝母亲曾经的生活痕迹,揭开家族在极权政府和战乱下跌宕起伏的过往,她发现自己幼时对家族背景的想象竟然真实发生过,而她之前记忆中对母亲和祖母的印象却似乎和实际相去甚远。这种“现实比我的想象更不真实”的体验,“曾经的陌生人变为新的陌生人”的感受 [1],显然也闪现在马秋莎对马超的“窥探”之中。艺术家心目中的那个“脾气古怪、冷漠的人”逐渐褪去,随之浮现的是一个认真、执着的文艺工作者的形象。那个打艺术家记事起,每年都要用小玻璃罐收集自己胡茬的“不寻常”的姥爷,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可能有些孤独、有过挣扎的青年,如同你我。艺术家认知里的“马超”,深陷在真实与虚构的缠绕交错之中。在此意义上,这个展览好似对那个已经离开了他的“房间”的马超一种卡巴科夫式的呈现——我们被准许溜进这间现已无人居住的公寓,其中只有很多曾属于那个居民的物品,而它们的陈列方式更像是对他这个人、对他的存在的一种提示 [2]。最后,“他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变得不再关键,重要的是,这可以是他。

展评|ArtReview|马超的五次离场——评马秋莎“一个青年” 艺术评论 刘令仪 青年 马超 马秋莎 Call 展期 花期 白色 射灯 燃烧殆尽 火苗 崇真艺客

马超《1947-2》

1947年,平面摄影,数码喷绘,40 × 31厘米

“一个青年”展览现场,2025年,蔡锦空间,北京

全文图片鸣谢北京公社及艺术家

展览中称得上是直接来自历史中实在活过的那个马超的,或许只有挂在展厅尽头墙面、于串儿红和万寿菊的阴影之中若隐若现的角楼和玉兰——这些摄影作品是马超在青年时期拍摄的。在物理空间中,与这两幅稚嫩的摄影作品相对的,是拍摄于同一年、那个疑似马超的青年同样稚嫩的面庞。在二者之间展示的是马超身为职业演员的(也可能是其一生中最光鲜多彩的)30年。艺术家挑选了马超从1952到1983年间的30张剧照输入AI,加以统一的文字口令“让照片里的人都离开”后,将每张照片输出5次的动态效果保存下来,在一字排开的30屏影像装置中依次滚动呈现。耐人寻味的是,即便是在同一个指令下,5次输出的结果都不一样。场景里的人会以不同的姿态、表情、沿着不同的路径退场,有的时候背景还会出现变化——餐桌一同离奇消失,原本乌云密布的天空忽然拨云见日;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本不在场的人;也有时候,如艺术家本人所述,“有的人就是不肯走”。

展评|ArtReview|马超的五次离场——评马秋莎“一个青年” 艺术评论 刘令仪 青年 马超 马秋莎 Call 展期 花期 白色 射灯 燃烧殆尽 火苗 崇真艺客

马秋莎《三十年》

2025年,30屏影像装置,1小时,尺寸可变

“一个青年”展览现场,2025年,蔡锦空间,北京

展厅角落里,(大多用来在公园里广播寻人的)假山石音箱循环播放着的马超回忆录的内容,成为观众在目送这些角色离开时的背景音。艺术家将马超的手稿整理编辑成文本,再邀请自己的弟弟,与祖辈同属天津人艺的现役演员朗诵出来。然而,我们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听到的字句,似乎很难与眼前的这位著作等身的“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马超先生对应起来。我们听到的,是一个因家庭经济窘迫小学即被迫辍学的穷小子;一个在大戏班跑龙套一整晚只能挣4毛钱的半不拉子小戏子;一个勤勤恳恳补习进取、终于从一个受歧视的外文书店学徒转正,却遭裁员而失业的五尺男儿;一个私奔未果又被战争困住从此回不去家乡的年轻人。从空中飘荡的幽灵一般的声音中所浮现的,并非一曲功成身退后高声吟唱的凯歌。那些失败的、窘迫的、狼狈的青春过往,几乎占据了马超暮年个人回忆录的全部篇幅。

我们总会下意识地以为,距离现在越近的事情理应记得越清晰。然而事实是,人对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事件往往会有特别持久的记忆。记忆的另一重真相是,它总是与当下紧密相连,“记忆和现在的欲望不可分离”(乔治·迪迪-于贝尔曼)[3]。马超在写下自己早年的坎坷时,又正在经历什么呢?这些自我审视是发自一个垂垂老矣的人对时光不再的缅怀和慨叹吗?即便青涩无知常常意味着所求不得,但青春年少代表他仍有机会面向未来?当然,记忆也天然带有虚构性,因为它“具有奇妙的情感色彩,它只与那些能强化它的细节相容”(皮埃尔·诺拉)[4]。它可以被加工、被操纵,甚至是在无意识之间。对于像马超这样,几乎完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20世纪的那一辈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也随历史的洪流被分割成了上下两个篇章。解放前的那些经历总是更容易讲述,可能只是因为它们是逝去的往昔,早已被笼络在一套官方标准化的宏大叙事之中,被赋予了固定的集体情感标签,而不再完全隶属于任何个体。马秋莎所阅读到的马超,是他记忆的“黑匣子”中那个真实存在过的那个马超吗?这可能是即便他还在场,也难以解开的一个谜。

展评|ArtReview|马超的五次离场——评马秋莎“一个青年” 艺术评论 刘令仪 青年 马超 马秋莎 Call 展期 花期 白色 射灯 燃烧殆尽 火苗 崇真艺客

马秋莎《串红和万寿菊》

2025年,节庆鲜花、脚手架,尺寸可变

“一个青年”展览现场,2025年,蔡锦空间,北京

用短短14分钟来概括一个青年前22年与时运屡败屡战的斗争,与艺术家马秋莎本人25岁时用7分钟和盘托出对成长中经受的苦闷和压抑的反叛如出一辙(《从平渊里4号到天桥北里4号》,2007)。沃丁说,她记录籍籍无名的母亲的一生,并非仅仅因为她的命运是千百万人命运的写照,更因为她在凝视母亲的照片时,认出了自己。当发现母亲与自己以往的认知完全不同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也不是她认为的那个自己。马秋莎在“窥探”马超的时候,也看到了18年前,同样正值青春年华的那个自己吗?当她察觉到马超用近乎偏执的方式收藏自己的胡茬,将其视作身体档案的延伸以悄然抗拒自然的秩序时,她是否也会恍惚间听见冰刀鞋划过柏油路面所发出的那刺耳、挑衅意味十足的摩擦声?(《我所有的锐气源于你的坚硬》,2011)——又或者,马超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不寻常”。

“一个青年”的展期只有不到一个月,可串儿红和万寿菊的花期比这更短。如果我们现在再次进入展厅,只会发现入口处顶部亮白色射灯照耀下一盆盆萎缩、黯淡、干枯的花,像极了燃烧殆尽即将熄灭的火苗。这当然也完全符合生命的自然逻辑。或许,这便是马超的最后一次谢幕。

注释:

[1] 见娜塔莎·沃丁,《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祁沁雯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21年,第7页。

[2] 见伊利亚·卡巴科夫(Ilya Kabakov)对其作品“十人”(“Ten Characters”)的描述及艺术家官网相关页面:“https://www.kabakov.net/installations/2019/9/15/ten-characters”

[3]  见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记忆的灼痛》,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5年,第6页。

[4] 见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黄艳红译,《记忆与历史之间》,《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页。

? 撰文|刘令仪


展评|ArtReview|马超的五次离场——评马秋莎“一个青年” 艺术评论 刘令仪 青年 马超 马秋莎 Call 展期 花期 白色 射灯 燃烧殆尽 火苗 崇真艺客

阅读原文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