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抢滩」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Li Qing

参展艺术家(按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

Artists (by alphabetical order)

谷金 Gu Jin

胡帅 Hu Shuai

江心怡 Jiang Xinyi

林子杰 Lin Zijie

李阳 Li Yang

李欣妤 Li Yanyu

秦赢 Qin Ying

魏平馨 Wei Pingxin

谢宜臻 Xie Yizhen

许佳琛 Xu Jiachen

杨明 Yang Ming

章灵杰 Zhang Lingjie

展期 Duration
05/20/2025-06/05/2025
地址 Venue
深圳市南山区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2层202
NO.202, 2nd Floor, Sea World Culture & Arts Center, Shenzhen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对谈嘉宾:

李青(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周晋(艺术家、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薛峰(艺术家)

主持人:

曹元琪(万一空间联合创始人)

*下文为万一空间与嘉宾的原创采访,内容由万一空间整理,并经受访者校核。


本次论坛“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作为群展「抢滩」(Launching)的延伸研讨,围绕“青年创作”“竞争机制”与“身份构建”三大关键词展开,旨在聚焦当下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处境、文化身份及其面对的现实挑战与可能路径。论坛结构共分为四个板块,首先从“学院中的位置”切入,继而探讨“现实中的处境”,再走向“边界上的突围”,最后通过“圆桌对谈”回应实践现场,实现跨学科、跨地域的多元对话。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抢滩讲座ppt Materials from Launching lecture

为实现这一多维视角的展开,论坛特别邀请三位活跃于艺术教育与当代创作一线的资深学者与艺术家:李青(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周晋(艺术家、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与薛峰(艺术家,原国美教授)。三位嘉宾分别代表来自杭州、香港与深圳的不同艺术教育与创作语境,带来了对各自学院机制、教学经验及青年创作现实的独到观察。他们不仅是艺术制度的参与者与建设者,也是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的陪伴者与推动者,能够从多重视角出发,提供关于“青年如何在当下艺术生态中寻找定位”的深入思考。

在最后一部分的圆桌对谈中,论坛邀请参展艺术家代表许家琛、杨明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谢承轩,以自身创作经验出发,探讨在快速变动的图像环境、技术转型与艺术市场压力下,青年艺术家如何探索并坚持可持续的个人表达路径。通过这一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的论坛安排,我们期望在不同身份与经验的交汇中,共同勾勒出一幅关于青年艺术实践与“抢滩”突围路径的多元图景。


PART.01
在学院之间——身份、教育与创作路径

论坛的第一阶段聚焦于“身份、教育与创作路径”,从学院语境出发,探讨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背景与创作状态之间的关系。万一空间首先请出本次展览的召集人,同时也是长期从事艺术教育的李青老师,结合他对“抢滩”展览的整体策划与日常教学实践,谈谈他如何观察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以及这一状态是如何具体体现于他们的艺术语言与表达路径中的。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讲座现场 Lecture photo

万一空间 W.ONESPACE

在“抢滩(Launching)”展览论坛中,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的艺术家与副教授李青作为展览召集人,围绕“教学与青年艺术实践”的关系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展开了分享。他指出,作为艺术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是同行。他也曾经历过青年艺术家创作阶段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因而更能理解其中的不确定性与探索性。他强调,艺术教学的核心并非传授标准答案,而是分享经验,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与表达路径。

本次展览中的参展艺术家都来自他所在的“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部分作品在视觉倾向与方法论上也映射出教学中延续的理念。例如在他设立的课程《认知与社会空间》中,聚焦城市空间与人的关系、空间感知对绘画语言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不断更新的现实中重建人与环境的动态联系。在作品中,这种探索呈现为一种“去主体化”的处理方式,人物退居其后,空间成为叙述的主角;同时,传统绘画语言也开始向结构性、复合性的表达方式靠拢。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我的仙人掌沉睡在海面上(五) My Cactus Is Sleeping on the Sea No.5  

魏平馨 Wei Pingxin  

木板综合材料 Mixed materials on wood  

10 x 15 cm  

2023

魏平馨 Wei Pingxin

李青认为,“抢滩”不仅是一个展览题目,更是一种状态的指认:青年艺术家如何以青涩而坚定的姿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试图完成“自我确立”的动作。在他看来,教育的意义正在于为这场突围提供土壤,让每位创作者找到持续发声与思考的可能。


PART.02

在现实之间——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处境与文化判断

接下来的讨论,曹元琪首先请李青老师分享他在教学中对青年艺术家创作状态的观察:他们有哪些共性的表达?这些特征又如何体现在具体作品中?据了解,李青既收藏学生的作品,又能细致讲述每位学生的创作状态。当万一空间邀请他担任策划人时,他称自己更像是一个“召集人”——把新鲜信息带给学生,也以同行身份陪伴他们成长。他始终强调,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创作做好,才是对学生最有力的示范。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Installation view

?万一空间 W.ONESPACE

同时,李青老师从自身学习与创作的经历出发,对比了不同代际青年艺术家所面临的创作环境与挑战。尽管问题的本质具有延续性,但在媒介、生态与身份认知层面已发生显著转变。

他回顾2000年代初期,正值新媒体艺术兴起、艺术市场初成、艺术家自组织活跃的阶段,彼时艺术家开始重新构想自身的职业路径。同时,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图像获取与素材组织方式发生变化,从写生转向照片与网络图像的再编辑。在当代背景下,青年艺术家同样处于生态变革之中。一方面,全球化交流频繁、具有国际视野与留学背景的艺术家呈现指数性增长;另一方面,AI与新技术对创作工具与视觉表达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变化使得当代创作更具碎片性,艺术家往往以日常经验、小型景观与局部感受为基础展开绘画实践,淡化宏大叙事,呈现出一种贴近现实、被技术切分后的“生活切片感”。

李青认为,这种转变不仅是媒介条件的结果,也反映了当下青年艺术家在复杂现实中寻找个体表达路径的努力。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寓言故事·叁 Fable Story·#3  

谢宜臻 Xie Yizhen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50 x 60 cm  

2024

谢宜臻 Xie Yizhen

在关于青年艺术教育生态的讨论中,曹元琪向周晋老师抛出提问,在当前大湾区交流愈发密切的背景下,香港中文大学所处的教育环境与内地高校(如国美)在青年艺术家培养上的异同。在面对类似媒介环境与创作挑战的同时,香港中文大学的青年艺术创作者呈现出何种状态。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讲座现场 Lecture photo

万一空间 W.ONESPACE

周晋老师从自身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学经验出发,阐释了香港对照内地高校艺术教育差异的问题。他指出,香港中文大学的艺术教育相较于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呈现出更为开放与混合的特质。学生往往不以单一媒介为创作核心,而是倾向于以多元媒介回应问题,强调表达内容本身的生成性,而非依赖传统的单一材料路径或技艺积累。

他进一步指出,这种选课制的教学结构虽然减少了系统化的技法训练,但也促使学生以更敏锐的感知能力应对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境。面对后疫情时代的诸多未知与挑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授技艺,更在于激发个体以自身方式回应时代的问题。在他看来,师生关系更像是“同行者”——教师早一步进入路径,仅能以经验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启发,而非提供答案。最终,每位艺术家都需凭借自身的敏感度和经验积累,独立寻找属于自己的回应方式。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Installation view

万一空间 W.ONESPACE

在进入圆桌对谈环节之前,曹元琪想让薛峰老师分享他作为两种生态的参与者与旁观者是如何看待双方的。薛老师曾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却最终选择离开学院系统,这让他对学院内外两种艺术生态都有深入观察与体会。在他的理解中,艺术家在不同教育体系中——无论是学院内的体系化培养,还是体系外的“野蛮生长”——所体现出的“在场”与“出场”状态,以及所谓“在圈”与“出圈”的意义与影响。

同时,主持人提及在与薛老师交流时的一段趣事——曾有人想请他担任“国美校友会”的中间人,薛老师却笑称自己“好不容易离开学院,又被拉回去”。这也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学院教育与自由创作之间,如何理解各自的价值与边界?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讲座现场 Lecture photo

万一空间 W.ONESPACE

薛峰指出,艺术教育与创作环境的“利弊”其实难以简单定义,更像是视角和场域的变化。同时,他引用西安交大前校长王树国关于博士教育是否影响创新能力的观点(假如Deepseek创始人读博,还是否会有该软件的出现?)指出,这一观点由大学校长提出非常有力量感,强调教学改革和艺术成长都存在不确定性,复杂且无解。

他说,艺术家的身份与创作无论是在学院内还是外部,面临的问题本质相似,只是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场域不同,导致感知和表达方式发生变化。以深圳和杭州为例,不同城市的在地性和生存关系影响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深圳的高楼与城中村、保税区的历史记忆,有关自由经济的发展脉络和想象都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养分。

他还谈到美术学院作为一个积累和限定视野的场域,既温暖也有逼仄之处;而不论在学院内外,艺术创作都受限于所接触的人群和想象空间。最终,艺术创作的空间感与艺术家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密切相关,场域的不同决定了创作的形态和意义。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Installation view

万一空间 W.ONESPACE


PART.03

在边界之间——抢滩的边界与林中路的漫步

曹元琪提出,结合长期观察和学院语境,以及李青老师提到的艺术家自发集体行动和薛峰老师的驻深办平台,探讨在当前边界模糊的环境中,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如何实现突破。针对“抢滩”中“抢”的双重含义——既抢“滩”,又抢“内容”,提出疑问:在缺乏“滩”的情况下,艺术家如何建立自己的发声渠道?

薛峰的发言围绕“抢滩”这一主题,结合自身及李青、周晋的经历,探讨了艺术创作与职业选择中的“抢滩”行为。他认为“抢滩”中的“滩”更多是一种虚构的、想象中的空间,并非一个具体可见的“滩”,而是艺术家在不确定中寻找方向的过程。因为艺术创作中往往没有明确方向,更多是凭借直觉与想象前行。他以自身及李青、周晋的经历为例,强调艺术发展的路径是个案化的、不可复制的,所谓“抢”往往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他回顾李青在2004年毕业创作《一梦如是》中以拼贴与字幕组合方式进行图像创作,在当时已无意中“抢”占了新的艺术语言先机,引发关注;周晋则在继续留校任教与赴港之间选择了后者,将实验水墨语言带入截然不同的语境,也是一种对未来机会的抢先布局。而他本人选择离开美院、南下深圳,也是在面对未知中主动出击的“抢滩”行为——尽管起初并不被看好,但几年后深圳艺术生态的兴起印证了这一步的重要性。最后,他也从各位老师的教学状态引出自由与体制之间的不同选择。薛峰认为,离开美院也是一种“抢滩”,带来自由的空间感,让他无需受教学束缚,能更灵活地吸收新知。他认为“抢滩”不仅是寻找机会的过程,也体现了每位艺术家在特定时空与自我意识中的突围路径。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未完待续 To Be Continue  

章灵杰 Zhang Lingjie  

木板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on wood  

120 x 80 cm  

2024

章灵杰 Zhang Lingjie

李青接续薛峰的发言,指出“抢滩”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富有层次的概念,不仅指字面上年轻艺术家第一次进入某个展览或城市的“抢先登陆”,更深层的,是在未知中开拓和建立自我“根据地”的过程。

他认为“抢滩”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语言与表达的探索。在今天的“内卷”文化中,艺术被分成了各类“赛道”,年轻艺术家似乎被迫争先恐后地“抢”概念、“抢”形式,但他强调应避免过度功利与自我剥削,艺术更应来源于个体真实的经验与思考。二是工作现场的差异性。他提到杭州艺术生态中兴起的非盈利空间与集体实践正在打破传统画廊模式,通过国际驻留与对话建立跨地域、跨语境的艺术网络。

李青也提到,不同地域的在地性本身就是一种“抢滩”的方式。例如阳江的郑国谷,在边缘小城市中长期深耕自己的创作与生活状态,构成独特的艺术生态。他鼓励年轻艺术家可以考虑去一些“可以躺平”的边缘城市或小地方驻扎,也许正是在这些不那么中心化的“现场”中,反而能激发出新的艺术经验与路径。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跑步的人 Runner  

许佳琛 Xu Jiachen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80 x 120 cm  

2025

许佳琛 Xu Jiachen

周晋老师则围绕“抢滩”展开思考,形象地比喻成特种兵登陆,却发现“滩”并不存在,这时他认为关键在于自己去创造目标和行动。他强调艺术选择和人生选择的相似性,很多决定是基于偶然和直觉,而非纯理性或感性。艺术创作如同一种感知力的迸发,是对直觉的信任,而非单靠教育或科学。学院教育虽然提供判断的信心,但也带有局限,真正的艺术决定是个体在不断损失和遭遇中做出的自主选择。真正的教育来自生活体验,在不断体验中或许会形成个人的决定,这也就是自我艺术与人生的塑造过程。


PART.04

青年艺术家圆桌对谈

展览最初使用的英文名是“Launching”——意指引擎启动、动态开启的一段过程,而“抢滩”则补充了一种更具现实语境的象征性:艺术家们如同登陆者,试图在尚未命名的领域中寻找自我。在这样一个语境下,万一空间也希望借由今天的讨论,与创作者进行沟通与分享:在日益复杂的图像环境、不断演化的技术变革,以及艺术市场的多重压力下,青年艺术家是如何建立并延续自己的表达路径?从当下时兴流行的艺术家与其引发的“跟风现象”,折射出青年艺术家面临的模仿与独创之困。想请三位参展艺术家代表许家琛、杨明,及香港中文大学艺术家谢承轩分享:在创作实践中,如何探索可持续的个人表达路径?


杨明:创作的“抢滩”是自我成就,而非外部竞争

杨明分享了自己从“半路出家”学画、经历疫情的成长历程。他认为,所谓“抢滩”,并非单纯争夺外部资源或市场,而是艺术家与自我的较量,是自我认知与表达的过程。疫情期间的信息碎片化让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模糊,艺术创作成为对生活经验的采样与转化。他坦言,青年艺术家在初露锋芒时,容易被市场过早消费,但真正重要的是回归自身,找到属于自己的观看与表达方式。“抢滩”本质上是“抢人”,是让自己成为自己,无论是艺术还是普通人,都有表达与被看见的渴望。杨明也提到,随着自我认知的深化,他变得不再焦虑,而是更专注于个人的成长与探索。


许佳琛:赛道与抢滩的竞争反思

许佳琛以自己参展作品——奔跑者(Runner)为例,表达了对“抢滩”的延伸概念——“赛道”的反思:它延续了中国科举式的竞争逻辑,让人陷入不断复制与内卷,如同作品中这三个奔跑者也是一种被复制的状态。他提出,“抢滩”后的方向并不唯一,未必都是“上岛”;是选择诺曼底式的登陆,还是敦刻尔克一样的撤退,又或许只是在滩涂上后退一步,面朝大海感受温暖。他认为这一代青年艺术家有多种选择,需要反思对网络AI的路径依赖并跳出单一模式,去思考“抢滩”背后的意义与可能性。


谢承轩:创作的意义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谢承轩强调,艺术创作不是“赛道”上的竞争,而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以与观众的一次交流为例,提出每一幅作品都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作者与画面的关系,另一个是创作过程与艺术家想要传递给观者的情绪状态,而后者往往更具感染力。艺术的本质是展现自我、探索自我,而不是迎合市场的符号化需求。

薛峰从自身经历出发,指出今天青年艺术家面临的市场压力不可同日而语。市场的异化与身份的焦虑始终伴随艺术家成长。真正难能可贵的是“生涩”——它不是装出来的姿态,而是在真实求知中出现的一种在清晰与混沌之间的自我探索与坚持。他认为,“赛道”与“抢滩”更多是虚幻的外部概念,艺术家真正要“抢”的,是尚未被自己挖掘出来的内在能量与独特表达。艺术之路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如何在变化中持续追问和塑造自我。他见过许多人追求“艺术”,可到头来,发现自己追求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空,这也就变成了人生状态的问题。因此“艺术”对个人而言,可以取舍,它对任何人来讲可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既然选择它,那要塑造、赋予它一个具体的意义。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讲座现场 Lecture photo

万一空间 W.ONESPACE

周晋非常赞同薛峰的观点,他认为艺术不应被“赛道”或“符号”所框定。艺术家的道路更像林中小径,而非拥挤的跑道。如果把“赛道”改成“道路”,它可能就宽阔许多。因为我们人类要完成的是一个人生的道路,而不是艺术的赛道。当艺术被个人冠以“赛道”之后,反而框定限制了表达。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真理与标准,会畏惧“无知”,但人是可以无知的,就像“青涩”与“不确定”也有其独特价值。艺术教育无法教会一切,更多是引导学生接近属于自己的真理。他建议将竞争的“赛道”理解为无形的“道路”,强调艺术人生的多样性和不断更新自我的重要性。

李青则借用海德格尔“林中路”意象替换“赛道”,强调艺术家的成长是晦暗、曲折、充满诗意的。每位艺术家都应在不断推导与实践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标准与语言,而非追逐市场的“标准件”。他鼓励青年艺术家保持“青涩”,在不断自我追问与实验中,找到独特的表达。李青还指出,国际交流有助于拓宽视野,但最终艺术的根基仍在于个人的体验与成长,他希望能看到真正在寻找自己的艺术标准和真理的那部分作品。就像他所说:“价值可能不仅仅是最后作品的呈现,最打动我们的反而是艺术家在凝结成这样一件作品之前的一整个"死磕"的过程”。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燃烧的肖像(二) Burning Portrait No.2  

杨明 Yang Ming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50 x 120 cm  

2023

杨明 Yang Ming

面对观众关于符号化与市场异化的提问,李青等嘉宾认为,艺术家的风格与符号并非刻意追求,而是在个人成长路径中自然生成。艺术家应警惕被市场异化,持续突破自我,保持对未知的期待和探索。至于“时代精神”,嘉宾们认为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艺术家要在复杂现实中不断调整自我,回应当下。


PART.05

在复杂浪潮中寻找青年艺术坐标

“抢滩”不仅是一次展览,更是青年艺术家们在多元语境下自我探索、表达与成长的缩影。在市场、资本、流量与自我表达的张力中,艺术家如何守护内心的“生涩”,走出属于自己的林中路,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思考。“抢滩”作为一个起点,我们所试图回应的初衷,正是这些处于边界地带的声音与姿态。在今天的讲座之后,我们或许没有立即得出答案,但我们更希望留下的是问题本身——关于表达、关于位置、关于何以为“青年艺术”。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Installation view

万一空间 W.ONESPACE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Li Qing)
艺术家李青于1981年出生于浙江湖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上海。艺术家于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得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多维表现工作室导师、副教授。曾于2017年入选法国巴黎Jean-Francois Prat奖,于2023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影响力榜单。其绘画作品往往在相似性和矛盾中寻找理性的裂隙,通过重叠的影像层次来挑动观者的感觉和认知。几个系列间从未中断的实验,起源于李青从2005年以来始终关心的议题,科技时代的信息与图像,观看的社会机制和权力,全球化中的人与建筑、城市的关系,消费时代的美学样式和规训,并从中调和出具备冲突性结构的新的叙事界面和表现语言。其画作凸显了艺术家对日常空间和图像中的微观政治的捕捉,对美学传统当中的意识形态的分析,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其作品被纳入众多私人及公共收藏,包括Prada基金会、鲁贝尓美术馆、阿拉里奥美术馆、龙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ASE基金会与Longlati基金会等。

参展艺术家(按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 

Artists (by alphabetical order):

谷金(Gu Jin)

1999年出生于山东济南,2019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2023年就读于中国美院油画系。主要创作方向为绘画和陶瓷,以及描绘本人所制的陶瓷器皿,意在重新思考艺术媒介中的叙事性转化。

胡帅(Hu Shuai)

2003年出生于安徽,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为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美术家协会会员。2021年本科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在读。艺术家持续关注不同媒介的多元表达和实验性运用,通过解构使理念在艺术中寻得共鸣,在戏剧化与真实性之间的灰色地带达到平衡。

江心怡(Jiang Xinyi)

1999年生于江苏,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研究生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作品聚焦人与自然、女性与植物的共生关系,试图通过植物意象的隐喻性表达,构建个体生命与宇宙节律的能量联结,探寻现代语境下诗意栖居的精神路径。

林子杰(Li Zijie)

1997年出生于中国福建,201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2022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创作聚焦于将杂志上的时尚图样与自己拍摄照片用并置、拼贴、重构等方式去重组服饰的身份标识,去思考在当今消费主义时代之下服饰符号的指代以及对当下时尚拜物主义的反思。

李阳(Li Yang)

1994年出生于江苏扬州,2022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多维表现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浙江杭州。作品融合时代特征与个人经历,聚焦于人的生命力、信仰等具象化表达。着重强化画面一气呵成的力量感,力求在画面中呈现情绪或情感的整体性与连续性,让画面各部分形成紧密的有机联结。

李欣妤(Li Yanyu)

1999年出生于广东深圳,现工作生活于浙江杭州。当下的作品以拼贴艺术与诗歌文本为创作基点,选取已译介的中文诗集及中国本土诗歌为素材,围绕拼贴诗的意象展开视觉转译。聚焦蒙太奇手法,探索时间与空间的重构可能,进而反思当下语境中客体与主体、真实与现实、时代与时空的辩证关系。

秦赢(Qin Ying)

2001年生于苏州。作为青年艺术家,专注于多维艺术探索,聚焦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文化批判与社会大众表达。秉持以丰沛想象力与多元思维,探讨知识与话语权的维护,反思数字化时代对个体价值的冲击与消解。其创作受理想主义驱动,却持续与充满变数的现实碰撞,形成兼具张力与空灵感的生命力表达。通过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议题的思考,尝试为观者与作品间创造自由解读和互动的空间。

魏平馨(Wei Pingxin)

本科与研究生均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现生活、创作于杭州。其《我的仙人掌沉睡在海面上》系列作品,呈现仙人掌失去根系后漂浮的失重状态。在无垠海面上,面对非原生环境,它以 “沉睡” 姿态,对被动位移进行沉默抵抗。

谢宜臻(Xie Yizhen)

2002年出生于温州,现生活工作于杭州、温州。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作品主题聚焦于社会关系的结构与互动。

许佳琛(Xu Jiachen)

1996年生于浙江宁波,201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202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多维表现绘画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从事当代艺术创作,聚焦当代艺术生态、亚文化圈生存现状、现代性焦虑症候,创作媒介涵盖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等。

杨明(Yang Ming)

1988年生于安庆,202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攻读博士学位,工作生活于杭州。创作自述尝试将多元文化图景、意识形态、媒介经验的复杂感受,转化为具有全球视野下的共通感知的绘画,呈现当代人的居间性状态,以鲜明浓烈的色彩与超越现实的形象提炼,构建似是而非的精神空间。

章灵杰(Zhang Lingjie)

其创作聚焦于欲望与理智的对立、现实生活的矛盾。常用隐喻性符号,以含蓄手法构建舞台剧般的场景,通过冰冷梦幻的色调,营造亦真亦幻的当代都市寓言。画面中埋藏的诸多 “彩蛋” 与细节相互呼应,为图像小说般的叙事增添可读层次。其作品曾在浙江省展览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上海虹庙艺术中心,维也纳美术学院、意大利伊尔皮诺美术馆等多地展出并被收藏。


展览相关阅读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万一空间是由三位90后艺术从业者在深圳创立的艺术空间。其诞生于疫情席卷全球的2020年,在后疫情时代涌现对艺术与生命的全新思考。空间致力于消解当代与古代的边界,融合美学研究逻辑下的现当代与古代艺术,构建一个不同国家、时期和形式的艺术在同一语境下共容的场域。

万一空间现已获权代理德国艺术家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Friedrich Einhoff),以及意大利艺术家罗伯特?博西西奥(Robert Bosisio)。同时,画廊与阿克塞尔?卡塞勃姆(Axel Kasseb?hmer)、八木良太(Lyota Yagi)、陈高杰、马宏法、埃里克?扎特奎斯特(Eric Zetterquist)、特奥多拉?阿克森特(Teodora Axente)、瓦西姆?艾哈迈德(Waseem Ahmed)等多位艺术家,保持着持久且深入的合作关系。在维系与既有艺术家及相关艺术遗产的紧密联系之余,画廊亦致力扶持新兴当代艺术家的职业路径。通过展览项目和艺术出版,旨在长期支持与推广代理和深度合作艺术家。


W.ONESPACE is an art gallery founded in Shenzhen by three Generation Y art practitioners. It was established in 2020 during the outbreak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New perspectives on art and life have emerged in this post-pandemic era. W.ONESPACE aims to mel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resent, future and the past by mixing contemporary and ancient art under the logic of aesthetic research, thus bringing together art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forms to interact and express in unity as ONE.

W.ONESPACE is pleased to announce its representation of German artist Friedrich Einhoff and Italian artist Robert Bosisio. Additionally, the gallery maintains enduring and in-depth collaborations with a roster of distinguished artists, including Axel Kasseb?hmer, Lyota Yagi, Chen Gaojie, Ma Hongfa, Eric Zetterquist, Teodora Axente, and Waseem Ahmed. While sustaining close ties with established artists and their artistic legacies, the gallery is also committed to nurturing the career trajectories of emerging contemporary artists. Through exhibition projects and art publications, W.ONESPACE aims to provide long-term support and promotion for both represented and deeply collaborative artists.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万一空间平行时空分支????

关于weonspice

weonspice为一个灵感、冲动和际遇碰撞交错的实验场,这里有灵机一动、不切实际或偶尔严肃的思考和行动。

相关活动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 | 青涩的力量——青年艺术家的突围与自我定位 视频资讯 W.ONESPACE 艺术家 力量 青年 讲座 Launching 召集人 Initiator 李青 Qing 拼音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