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主办:湖北美术馆 湖北美术学院
展览时间:2025年5月9日-6月6日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馆特展厅
策展人:冀少峰
展览统筹:刘力英、胡莺
策展团队:夏梓、曾静
展览设计:乔杰、许健、田野
宣传推广:夏梓、曾静、符坚
公共普及:雷雅婷、赵晓娇
展务运输:何淑君、简杰
展览会务:黄利、王佳雯
展览收藏:马文婷、张丽、章后仪
文/曾静 湖北美术馆策展人
谭大利一直深耕大漆艺术的材料语言探索,在一条艰难的道路上行至如今,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独特作品面貌。他的艺术觉知和方法,他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在中国当代漆艺界是可贵而特别的存在。他的创作不仅拓展了漆艺的边界,开启了大漆美学的新范式,而且引发了业内对中国传统造物观和现代漆画革新的重新思考。

《尘光——谭大利艺术展》现场 (右)《装模有样》
红木、天然漆、不锈钢
30cm×45cm×35个
2013年 湖北美术馆藏
他在湖北美术馆呈现的大型个展“尘光”,以大漆和矿石等天然材料为媒介、以实验性的艺术语言为框架、以决绝的精神追求为内核,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构建出恢宏、隐秘的艺术情境,彰显出大漆艺术的新气象,仿佛尘光穿透“黑森林”,在传统漆艺的创造性转换、当代漆艺的格局突围和生命体验的视觉叙事等维度都做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给人以希望、力量、底气和信心。

《绝色——弥散》现场(左)
大漆, 麻布,手工纸,蕾丝纤维,玛瑙,青金石,绿松石,蚯蚓标本,锡粉,碳粉
270cm×190cm
2025年
《绝色——龙觉》现场(右)
大漆,麻布,手工纸,蕾丝纤维,玛瑙,青金石,绿松石,锡粉,碳粉,蚯蚓标本
300cm×1000cm
2025年
一、材料语法的历史书写
在美术史的长河中,材料从来不是被动的载体,而是艺术嬗变的先声。美术史的演进,本质上是材料语法的迭代史。从原始洞穴的矿物颜料到文艺复兴的油性媒材,从现成品艺术的工业材料到数字时代的虚拟介质,每一次材料语言的突破,都标志着人类认知和链接世界的维度转换。优秀的艺术家都是驾驭材料的高手,他们对材料显性与隐性属性的极致开掘,本质上是对艺术本体论的重新定义,这种基于材料直觉的创造性实践,为美术史注入了永不枯竭的革新动力。

《废园》现场
大漆、竹子、铝丝、锡丝、铅、铁板
10根 每根410cm
2022年
最典型的案例是杜尚将小便池作为《泉》进行展览展示,表面上是对现成品材料的挪用,实则是对艺术体制的公然挑战,将艺术的本质从“技术” 引向了 “观念”。中国当代艺术界也不乏材料语法的历史性书写案例,如蔡国强以火药爆破进行创作,将化学材料的能量释放转化为视觉史诗;徐冰的英文方块字将汉字符号系统解构为一片废墟的同时,重构了一个文化再生的可能空间。由此可见,艺术不仅是审美的,更是思想的,可以超越审美范畴,成为撬动文化基因的思想杠杆。每一次对材料物理极限的挑战,都在美术史上立下了思想解放的里程碑。

《绝色——遗物》现场
大漆,麻布,玛瑙,蕾丝纤维、绿松石、青金石
直径50cm,高158cm
2025年
大漆是独属于东方的古老材料,物理性能卓越、文化属性明确,相较于水墨、陶瓷,其现代性转型起步较晚,但也预示着未来空间更大,亟待多样化的语言和新鲜的方法来充实大漆艺术的多元架构和文化高度。谭大利对大漆的显性和隐形属性都了然于心,对漆艺语言的重新发现和推陈出新具有天赋直觉,从早期的《装模有样》、《50个大利》装置作品,到后来的《时间的线》、《孤行》、《废园》,再到现在的《尘光》、《绝色》,每一系列的创作都纳入了新材料的语言试验。如不锈钢、锡、铝、碳粉、蚯蚓标本、蕾丝纤维、天然矿石等与大漆交互融合,在一次次新鲜和惊讶中形成了厚重、沉闷、刚硬有力的语言特质和粗犷甚至略带毁坏性的语言逻辑,与大漆艺术几千年形成的唯美绮丽、千文万华的传统背道而驰,为传统大漆媒材的当代转换提供了新的视觉经验和文化意涵。

《尘光》现场 (左)
大漆、瓦灰、麻布、木板
320cm×550cm
2019年
《绝色——不朽》现场(右)
大漆,麻布,砥粉,蕾丝纤维,玛瑙,青金石,绿松石,铅,锡,碳粉
100cm×80cm
2025年
经由谭大利之手,我们看到了大漆这一独特材质的纵深性和差异性,看到了作品中对这片土地和万物生灵所倾注的深厚情感,更看到他以新的塑造性开启了一种新的尺度,不论是工艺标准、审美趣味还是观看方式、内容题材都大大突破,实现了大漆从髹饰工艺向本体语言的显著转向。这种对材料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本质上是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构本土艺术的话语权。只有当大漆建立独立的表达价值和语系,漆艺介入当代艺术机制、言说文化的差异性才有可能。

《绝色——落灰》现场(左)
大漆,麻布,砥粉,蕾丝纤维,玛瑙,青金石,绿松石,铅,锡,碳粉
30cm×40cm
2025年
《寂乐》现场(右)
大漆、瓦灰、麻布、木板
320cm×550cm
2016年
二、视觉死寂中孕育精神超越
安塞尔姆?基弗以铅、灰烬、稻草、树脂等材料重构德国战后记忆,那些沉重的物质层积既是对历史创伤的反思,也是对救赎之路的哲学追问。文化隐喻、历史记忆和生命体悟,构成艺术家创作的深层编码,谭大利也不例外,他物象叙事最明显的视觉表征就是漆黑的色域和沉寂的情境,以及作品的体量,给人造成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是史诗级的。一方面源自艺术家对故乡阜新因资源枯竭而一片死寂的城市命运的视觉转译(如《桼文》、《山河水——天堂》),一方面源自艺术家面对传统文化和精神家园失落的疼痛感之观照(如《深渊》、《孤形》)。

《孤形》现场
铁栎木、铝丝、锡丝、大漆、砥粉
410cm×25cm×25cm 370cm×30cm×30cm
2022年
谭大利用大漆深邃的玄黑及其特有的塑造方法比如火烧、堆灰、起皱,结合袒露过程痕迹的粗麻,将具象的工业废墟景观转换为抽象的几何形雕塑性的层积结构(如《寂乐》、《尘光》);他将竹子这一中国文化符号凿出孔洞,在局部用铝丝一圈圈规整有序地缠绕,有种漏风的仪式感,再用大漆调和锡粉轻薄覆盖、严密包裹(如《废园》、《时间的线》);每处细节处理都有丰富的文化意涵,黯淡冷峻的色调和枯朽残破的样态使古典园林和栖息家园的诗意底色消失殆尽,代之以了无生机的荒芜感。谭大利的漆艺创作如同在生态废墟和文化废墟上进行的“黑暗雕刻”,从“大漆之黑”到“文明之黑”,作品完成了语义的隐喻跳转,在聚光灯的照射下具有了黑色纪念碑的属性(如《绝色——遗物》)。

《绝色——龙觉》
大漆,麻布,手工纸,蕾丝纤维,玛瑙,青金石,绿松石,锡粉,碳粉,蚯蚓标本
300cm×1000cm
2025年
材料特性与精神表达的同构,一直是谭大利所追求的。《绝色》作为最新的系列创作,不论是材料语言还是精神内涵都实现了艺术价值的大大提升,显示谭大利与世界、自我、材料的对话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蕾丝纤维这种柔性材料,在他的演绎下如大地的肌理,似河流、山脊,又如人体的经络、权利的巨网、文明的走向。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艺术家感受到真切的虚无,如同站在深渊的边缘凝视深渊。“深渊”在哲学中并非单纯的消极意象,而是人类直面存在之有限性、语言之局限性、理性之边界的切入点,既是危机也是契机,迫使人类在深渊边缘重新审视认知的极限,从而在解构中孕育重构的可能。谭大利在新作中大量运用的玛瑙、绿松石、青金石、蚯蚓标本等天然材料,正是深渊中星辰的倒影、生命之光的载体、精神超越的镜象。

《绝色——弥散》局部
大漆, 麻布,手工纸,蕾丝纤维,玛瑙,青金石,绿松石,蚯蚓标本,锡粉,碳粉
270cm×190cm
2025年
矿石的光泽、耐久性和唯一性,与生命的坚韧和独特性同源同构,而蚯蚓这种渺小的生物更是在见与不见之间演绎着生命的奇迹。它们独一无二的颜色和形状跟大漆变化多端、不可复制的特性有很高的契合度,都具有穿透时空的恒久之力,是艺术家决绝的精神追求中的超越与赋能。艺术的功能也许不只是美化世界,更是帮助人们承受世界的重量。而人的通透则是在看透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气腾腾、闪闪发光地活着。谭大利显然直面了“深渊”的漆黑,并生长出将那些历史的沉重、文化的断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转化为塑造当下与自我的智慧,拥有了用手在黑暗中雕刻光之形状的胸怀和力量。这是谭大利的自我救赎与超越,也是“尘光”的意义所在。
三、主体性价值的复归与重构
当代漆艺本质上是文化断层之上的重构实践,在越来越开放的跨文化语境中,中国当代艺术家对大漆的再发现具有典型意义。在中西碰撞、古今交融中,如何将其置于新的创作框架下,艺术家们流露出的迷茫与迟疑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束缚、现实的困境,都是“深渊”。黑格尔将“深渊”视为思想的镜子,是推动事物辩证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深渊的凝视即是自我扬弃的过程,每一次凝视都是坠入深渊又超越深渊的过程。谭大利作为当代漆艺革新的重要探索者,他以手工造物的温度,通过直觉与智性的双重掘进,让古老沉默的材料开口讲述时代的精神病症,在历史的重负与现实的喧嚣之间,开启了复归与重构主体性价值的重要路径。

《孤形》现场
铁栎木、铝丝、锡丝、大漆、砥粉
410cm×25cm×25cm 370cm×30cm×30cm
2022年
人的选择和塑造在艺术的观物取象过程中,何其重要。在这个追求速成与复制的时代,执着于独一无二的材料诗学和繁复的手工质感,本身就是一种“决绝”的选择,不仅是创作的态度,更是对精神世界的坚守。谭大利作品的新貌,让我们看到漆艺不再止于材料的堆砌、肌理的玩味,还有对世界、对人性之光与暗的追问与思索。将视觉呈现转化为精神勘探,这种范式的突破证明大漆艺术不仅能承载东方美学的含蓄温润,更可切入当代议题,提供艺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

《绝色--落灰》现场
大漆,麻布,砥粉,蕾丝纤维,玛瑙,青金石,绿松石,铅,锡,碳粉
30cm×40cm
2025年
在暗黑、沉寂的作品空间中,谭大利让周而复始的生命气场汩汩穿行、生生不息。在物质材料的厚重质感中,文明的记忆与彼岸的希望同时在场,漆艺作为气质独特的东方艺术语言已有新气象和新语系。当漆黑成为照亮现实的底色,每一道光的闪现都是对未来的深情凝望,谭大利的“尘光”意义在此,而不止于此。中国传统工艺如何成为当代世界表达,谭大利为大漆艺术的文化使命和当代作为提供了可贵的思辨与启益。
文/柳淳风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 研究员
大漆作为传统艺术创作媒介,与中国画有所不同,微妙地经历着相对保守、缓慢的推进过程,其视觉特征大致由三条并行、交织,及不同文化语境影响下的图像线索发展构成。第一条主要围绕着主流的艺术史,作为旁支而展开;新中国的建立,使得大漆艺术遭遇巨变,尽管这种变革是被动的,艺术家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萌发觉醒意识——怎样才能在当下的意识形态中回归传统?又能在局限的环境里获得创作与革新?这成为大漆艺术发展的另一条线索;再者,改革开放以来,“漆”已经成为一种媒介和参与空间再造的新物象。

《时间的线20201205》
大漆、竹子、铝丝、锡粉、碳粉
15×55×8cm
2020年
“尘光”是谭大利以当代艺术作为观念框架,对传统漆艺再次阐释和重新定义的一系列创作。新的语序背后,涵盖多重隐喻。第一,“大漆”是谭大利对媒介本身的强调,不再把“漆”仅仅归纳为一种创作方式的视觉表达,两种概念表述的主观性差异,突显了艺术家的当代性研究视角,展现了他试图从文化研究的角度,以语言学为切口,铺开对时代语境中漆的艺术的进一步探究;第二,漆艺经历了复杂的嬗变,尽管传统文人、工匠的创作语言逻辑根深蒂固,然而,进入全球化之后,艺术家不得不面临新的艺术生态与展览机制变化的态势,如何在逐渐转向的社会现实与强调趣味的传统艺术样态之间建构当代性的链接,成为最艰难的课题。在此基础上,“漆”的本体性价值的提出,暗示了一种理论性的提示与倡导,“漆”与其它现成品(日常材料)的相互扶持、补给,恰好成为谭大利创作方法的依据与语言构建的资源,为传统意义上的漆的艺术转型,提供了当代性的平台与语法。而其自身的理念确认与观念实践,则彰显了新漆艺已向偏于“意境”、“虚空”等异化的社会学特征(观念特征)方面发展;第三,从视觉形态上来看,谭大利的大漆是“抽象”的艺术,这与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抽象艺术存在着历史逻辑与学理上的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对媒材主体的确认,传递出新大漆艺术融入他者空间的热衷,以及开展新叙事的目标与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谭大利的创作正是敏锐地暗含了其希冀经典艺术与全球化以来艺术机制之间建立紧密关联的期盼。

《尘光——谭大利艺术展》现场
当代漆艺如何介入至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机制,特别是展览机制,而不仅最终被阐释为强调个体修为的艺术注脚,已经显得十分紧迫。漆艺如同传统功夫,如何与自由搏击式的当代艺术同台竞技,成为历史性话题。我们欣喜地发现,谭大利的一系列“空间漆艺”,在材料革新、观念表达、文化对话、跨界融汇等多个维度展现出对“物”和“材料”的研究兴趣和使其创作进入当代艺术机制的可能。物质的不断累积和复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却成为艺术家刻意规避的对象,可以说,“漆”是对物质(消费)世界的抽离和反作用,重复劳作的属性决定了其本身所带有的内部对话与编织特性。打磨、修复,自我试探、推理,反复螺旋上升的思辨处于每一方寸之中,谭大利用退后、间接、手工的方式表达着他对现实的关注与反思。另一方面,其艺术表征,呈现出一种与具象社会现实的距离感,我们在参展作品中看到,大量现成材料与“漆”并置,以“凿井”、“念诵”的方式被重组,与展览场域发生当代性的关联,超越了原始的“物”(材料)的疏离感官,锻造新的空间叙事逻辑。
谭大利 (男) 1977年出生于辽宁阜新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日本广岛市立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美协会员 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委员
湖北省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
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 大漆教研室
个人展览:
2020年《四祭》日本广岛l画廊
2023年 《释》谭大利个人项目 武汉鹅社艺术书店
参加群展:
2013年,第二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 湖北美术馆 武汉
2014年,作品《寻》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提名奖 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15年,中国厦门漆画展 厦门美术馆 厦门
2016年,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 三坊七巷 福州
2016年,“漆-意——湖北当代漆艺邀请展 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 武汉
2017年,《物我——学院空间》邀请展 湖北美术馆 武汉
2017年,第二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 宁波美术馆 宁波
2017年,《拓变——湖北美术学院壁画系教师作品展》 湖北美术馆 武汉
2018年,开放式——青年漆艺创作研究展 湖北美术馆 武汉
2018年,法国阿尔布瓦艺术驻地项目展 阿尔布瓦 法国
2018年,杭州国际当代漆艺邀请展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杭州
2019年,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 湖北美术馆 武汉
2019年,《空竹》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厦门美术馆 厦门
2020年,物性——中国传统造物观与当代造物 湖北美术馆 武汉
2020年,超当代——中国当代漆艺术邀请展 上海普陀区文化馆 上海
2020年,世纪美育——湖北美术学院办学100周年艺术文献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21年,中国青年艺术家海上邀请展 上海普陀区文化馆 上海
2021年,全国漆画邀请展 济南美术馆 济南
2022年,自由活动——独唱团 美术文献中心 武汉
2022年,书事——艺术家的实践 苏州美术馆 苏州
2022年,超模型——湖北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五人展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武汉
2022年,武汉双年展 武汉美术馆(汉口馆) 武汉
2023年,湖北漆艺三年展 湖北美术馆 武汉
2023年,流变的图像——国际高等美术院校绘画论坛暨双年展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武汉
2023年,湖北省首届青年美术作品展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武汉
2023年,漆境——2023湖北当代漆艺展 湖北省美术员美术馆 武汉
2024年,十四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漆画金奖《竹亦得风》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武汉
2024年,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漆画《一生向阳——致大山里的割漆人》 湖北美术馆 武汉
收藏:
作品《装模有样》《桼文3》《桼文5》《无名之光》 湖北美术馆 收藏
作品《莫名黑2》 福建美术馆 收藏
作品《桼文2》 湖北省美术院 收藏
作品《逆行》 阿尔布瓦市政厅 收藏
编辑 / 展览策划部
审核/胡 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