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刘毅在水墨、动画与数字媒介的跨界碰撞中,构建出流动的时空剧场。宣纸上的墨迹随动画逐帧消解又重生,如同社会规训下个体的断裂与弥合。从《天演论》中微生物的逆向进化寓言,到《度口》中的消化道漫游,刘毅在知美术馆“深根——地景异观”展览中呈现人类的多维感知与存在方式,关注人与自然及社会的相互作用。
单屏动画,4′30″
知美术馆“深根——地景异观”展览现场,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天演论》,刘毅,2013
单屏动画,5′5″
知美术馆“深根——地景异观”展览现场,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
Q - 知美术馆
再往后,到了大学,我经常去选修国画系的课。江浙这一带的自然环境其实就像瞬息万变的水墨画,湿润、含蓄、层层叠叠的水汽与空气,它其实也藏在我们日常的呼吸节奏里。
Q: 你是如何想到传统水墨技法融入现代数字媒介的?水墨的物质性又是如何成为您解构人类中心叙事的特殊媒介?
A: 水墨的晕染、流动、不可控,它天生就具有时间性,而逐帧动画本身就是在处理时间的过程,将水墨带进了动态结构中。
水墨的物质性对我来说非常关键。水墨的物质性是一种“不确定性”:墨色的浓淡受水、气、纸质、力度等多重因素影响,它不服从工具,也不服从作者。它不是一种可控的材料,墨会自己走,会溢出边界,会在纸上留下不可回收的痕迹。这种不服从的状态,恰恰打破了“人是中心”的控制欲。
在我作品中,人往往是模糊的、未完成的、甚至被背景吞没的。这不是弱化人的存在,而是将人放回一个更大的生态结构中:情绪、风、水、光、梦,都和人一样有重量、有动态、有叙事权。水墨的不可控和透明性,正好成为解构“人类中心叙事”的完美容器。

Q: 逐帧手绘的水墨动画,创作过程一定非常耗时,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而不是更便捷的数字技术?
A: 确实,逐帧手绘的水墨动画是一种非常耗时、缓慢、甚至带有仪式感的创作方式。这种方式让我能够以身体的节奏进入图像的时间。
偶发的破碎感、不稳定的动态会自然发生,是一种被时间侵蚀的图像感。我也使用AI、数字工具来辅助创作,数字技术当然更高效,也可以模拟出类似的视觉效果,但它缺少一种“沉入”的过程。逐帧手绘,每一帧都要用毛笔在纸上画出、等待墨干,每一滴墨的扩散都是无法复制的。那种“无法完全掌控”的过程,正是我需要的——就像情绪、梦境、记忆,本来就不是可以快速生成的东西。
Q: 《天演论》选择水墨媒材诠释进化论,是否在回应严复译本引发的“物竞天择”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碰撞?
A: 天演论所代表的现代进化论逻辑;另一边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顺势而生”的宇宙观。这两种思想在根本上其实是冲突的:一个强调竞争与筛选,一个强调和谐与共生。但我不想简单地去评判或调和它们。
在动画里,把它们放进同一个时间里并置、共振,让墨晕与细胞一样分裂、演化,也让图像在增长的同时自我崩解。它既是生物性的,也是哲学性的。

单屏动画,5′5″
知美术馆“深根——地景异观”展览现场,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Q: 《度口》呈现了“如同乌龟一般缩头进入自己的消化道”的独特视角,这是否是一种逃避?如何想到透过个人微观的“消化道”去反映宏观的“现代生活”?
A: 《度口》里“乌龟缩头进入自己的消化道”的意象,像是一种退隐,但它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深潜——不是逃离现实,而是进入身体内部的现实。
我一直对“内部”世界很着迷。在今天这个信息极度外化、节奏极速加快的社会里,我们总是被迫向外回应、输出、表现,但身体其实有自己的节奏,有它缓慢、模糊、混乱的处理系统。消化道是一个非常隐喻性的空间:它看不见,却真实存在;它没有语言,却持续运行;它不受意识控制,却决定我们是否能把“现实”吸收进去。
在《度口》中,我用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把人类的身体器官想象成一个时间的隧道——一个吞咽、分解、排泄的过程,它对我来说其实是现代生活经验的一种隐喻:我们如何处理大量的信息?如何消化那些情绪、欲望、关系与压力?我们是不是真的“吸收”了什么,还是只是在不断吞咽?
通过这个“个人消化道”的视角,我试图从社会视角中抽离出来,进入一个既生理又心理、既幽闭又开放的空间。那里没有明确的情节和判断,只有身体的节奏、梦境的残片和反复咀嚼的感受。
是一次向内在的深入,一次对“身体如何承载社会经验”的视觉解剖。在那里,我们也许能重新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之间,被过度加速之后的那条“未消化的缝隙”。

《度口》,刘毅,2015
知美术馆“深根——地景异观”展览现场,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艺术家刘毅与作品《度口》
知美术馆“深根——地景异观”展览现场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Q: 在你看来,艺术能改变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吗?艺术对你自己的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A: 我相信艺术不能直接改变现实,但它可以改变我们感受现实的方式。它不会让世界立刻变得更好,却能在我们与世界之间,打开一条更柔软、更深层的通道——让我们看到那些本来会被忽略的细节,听到那些被压低的声音,感受到那些不被表达的情绪。艺术的改变,往往是缓慢的、潜移默化的,但它能扎根于人的感知深处。

《度口001》,刘毅,2015
宣纸上彩墨,22 × 42 cm × 17
知美术馆“深根——地景异观”展览现场,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Q: 心情不好或很忙碌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来放松情绪?
A: 需要把自己抽离到一个没有目标的状态里,我喜欢看海。
Q: 最近爱看或者正在看的影片和书?
A: 索耳给我寄了一本他的书《非亲非故》最近正在看。

知美术馆“深根——地景异观”展览现场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刘毅199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目前居住在杭州。她的创作以水墨动画为主,结合装置、音乐、舞台等多种表现形式,探索水墨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感知边界。她的创作关注个体自我与周遭环境之间隐秘而微妙的互动,探访潜藏在日常经验之下那些被忽略或遮蔽的,却又普遍存在的复杂情感纹理,构建一个跨越时间与地域、现实与梦境的氤氲之境。
她的影像作品与装置作品曾在全球多家美术馆与重要机构展出,包括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首尔市立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日本千叶市原湖畔美术馆、瑞士巴塞尔展览中心、香港大馆、关山月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爱沙尼亚共和国塔林、塞浦路斯尼科西亚博物馆、日本新千岁机场、香港六厂CHAT、浙江美术馆和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等。
采访|知美术馆
编辑排版 | Cynthia(实习)
审核 | 王从卉、Kasey

购票信息

?购票请戳上方二维码,还能获取更多票务优惠
展览官方票价:88元/张
!畅游双展,门票买一赠一!
限时优惠,双人票仅需88元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15日至2025年6月25日(撤展时间暂定。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以官方发布为准)


知美术馆位于中国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总建筑面积为2353平米。外形内敛、极具禅意,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运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有机相融,空灵寂静,动静相宜,尽显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美术馆VI系统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瓦片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水波纹样。
“万物、见解、常新”是知美术馆的核心理念。

真宝基金会Bao Foundation 是一个致力于在当代全球脉络中重新认识与融合“东方”艺术与文化的创新平台。基金会深植于长期性的“东方”思考与实践,并于当前世界历史变迁的关键时刻成立,立足中国香港,延展至中国及亚洲。基金会携手理念契合的艺术家、策展人、研究者及学者,通过跨学科创作推动“东方”的全新想象,并积极参与全球艺术文化的知识共建与话语构建。基金会的核心使命在于深入探索多元且丰富的“东方”语境,搭建跨文化桥梁,促进具建设性的共鸣,推动全球文化迈向更深层次的融合与理解。真宝基金会成立于香港,并与成都知美术馆和上海真宝艺术空间协同合作。基金会的成立标志着一个独特且紧密相连的艺术机构网络的诞生,各机构携手实现“重塑东方想象”之愿景。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