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24日清晨5点,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支Country Walk小分队在泥美术馆门口集合出发啦!他们将漫步灵山江,用镜头展现沿江两岸的自然人文风景;探访溪口小镇,一个被人文和自然风景包围着的未来乡村。
溪口的春天很美,泥美术馆门前的灵山江更是奔流涌动,变化万千。为了能和更多人分享这份自然原初的美好与纯净,2024年,泥美术馆为大家量身定制灵山江游览路线(自驾、骑行、徒步均可),并组织带队发起灵山江Country Walk活动。
两年来,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各种职业身份的三百多人来到溪口,和我们一起漫步十里灵江。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向更多人分享了关于此地的一切。感谢支持!
这个春天,大家尽兴而归,我们明年再约!
文图|开坦克的贝塔

第三次来泥美术馆了
依然喜欢月光的倒影被灵山江的江水搅碎
依然喜欢从美术馆一直通往溪口镇上开满鲜花的小路
依然喜欢在人群散去后坐在泥书店靠窗的沙发上看会儿书
依然会对佳日面馆的牛肉粉、桥头的烤饼和老鲍馄饨念念不忘
最后,把傅老师和王身敦老师分享的摄影经验打包带走,满载而归
初夏的时光在这座小镇上变得缓慢
如同回家
下次还来



念念不忘的佳日面馆的牛肉粉



老桥的另一边,泥美术馆的白墙在爬山虎掩映下静立。这座由旧水电站改造的美术馆,保留着山石的呼吸感。当阳光从高处的玻璃倾泻,展厅里流淌的摄影作品,与窗外溪流竹浪形成奇妙共振。泥美术馆四周,看似随意摆放的物件和装置,和自然融为一体。恍惚间分不清是艺术在摹写自然,还是自然在摹写艺术。

这次活动是在5月23日晚开幕,那晚王身敦老师娓娓道来他的作品和理念。24日晚7点开始点评灵山江采风作品,王老师、傅老师的发言幽默智慧,他俩都认为有情感有温度有记忆的照片才是好作品。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傅老师“泥土里的史诗”的影像书写、王老师“公共记忆”影像编织的情感魅力。他们的镜头始终指向两个坐标轴:横向的社会剖面解剖与纵向的时间纵深凝视,在快消时代重构影像的“慢价值”。
溪口的自然是美的,溪口的老街是有风味的,泥美术馆是有温度的,这里的居民是淳朴好客的……你看,塔山寺的弥勒佛也是张开双手,欢迎大家到来的造型。



中国乡村摄影艺术中心傅拥军老师邀请王身敦老师来泥美术馆讲座,我有幸得以近距离接触王老师。
23日傍晚,当我匆匆赶到泥美术馆时,已近晚上7点。踏入馆内,一眼便望见王身敦老师正在图书馆吧台前,专注地为大家签名。我赶忙折返车里,取出《慢游中国》请王老师签名,王老师温和地笑了笑,随即示意我将名字写在纸上,并略带歉意地解释道:“我的中文不太好。”接过纸张后,他便一笔一划,极为认真地签名。签至“凯 惠存”时,我轻声提醒:“王老师,我姓陈。”他立刻关切询问:“需要写上吗?一个字会更显亲切。”我连声道好,这短短几句对话,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感受到王老师的随和与亲切。
讲座正式开始,王老师先是简要介绍了自己的摄影生涯,随后开始播放全新的摄影专题。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个聚焦公益事业的专题,不仅采用数码相机拍摄,还打破了他一贯偏爱的黑白风格,转而以彩色画面呈现。初看时,画面中记录的皆是志愿者日常工作的平凡场景,我甚至觉得稍显平淡。然而,随着专题的深入展示,那些看似寻常的画面逐渐汇聚成一股无形却强大的力量,直击心灵。到专题结尾,我内心只剩下震撼。

第二天上午5点,大家从泥美术馆出发,与王老师一起慢游十里灵江。当晚,每位参与者提交3张照片,由众人现场投票选出“五佳作品”。为确保评选的公正性,王老师与傅老师表示不参与投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经过多轮紧张评选,五幅佳作脱颖而出。紧接着,在音乐声中,王老师的《慢游中国》(点击观看部分作品)摄影作品开始播放,瞬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就在大家沉浸其中时,执行馆长陈浩宣布了一个消息:王老师和傅老师其实各有一幅作品参与评选,均在第一轮便遭淘汰。现场顿时一片哗然。屏幕打出了王老师上午在灵山江拍摄的村民在玉米地劳作的场景,王老师却笑着调侃:“我这张作品只有一票,是娌娌投的。”这一插曲也引发了众人对“何为好照片”的深刻思考与热烈讨论。在我看来,这恰恰体现了王老师的摄影风格——他的作品聚焦于最寻常的生活画面,平常、普通,不留痕迹,实则蕴含着独特的艺术视角与深刻内涵。
其实早在2020年,我偶然在网上浏览到王老师于80年代在中国拍摄的黑白照片,那些定格的精彩瞬间将我深深吸引,这些照片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场面,却具有深深的东方美学印记。此后,我便四处搜寻王老师的作品与相关资料。幸运的是在网上找到了对他的访谈,并在读书笔记中认真摘录下诸多内容,这些文字也让我对王老师的摄影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向往。
活动结束后,我将自己的拙作《楠溪民居》赠送给王老师,他接过画册后,热情地邀请我在上面签名,我知道这是老师对我的鼓励。交谈间,王老师压低声音,略带感慨地与我分享:“昨晚我做了个恶梦,梦见神父在背后狠狠推我,还说我太飘了。”他又笑着解读道,或许是因为自己发言过多,担心某些观点会误导他人。这一番自省,不禁让我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王老师这种谦逊且自我反思的态度,着实令人敬佩。
回顾与王身敦老师这两天来的近距离接触,我想“儒雅”、“绅士”二个词来形容他最为契合。这二个词,既蕴含着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又融合了西方文化的开放包容,也恰似王老师本人,以及他那独具魅力的摄影作品。
2025年5月28日

4.在别人的故乡,东张西望
文图|潘红伟

泥美术馆隔壁老奶奶家的枇杷熟了,这一次,我走进了别人的故乡,去感受别人的乡愁。轻轻地按下快门,让镜头里的风景与记忆里的炊烟重叠。因为我知道,每一片陌生的土地上,都藏着别人的「方圆十里」,藏着他们的清晨与黄昏,藏着他们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泥土是大地未拆封的信,是旧物在角落里轻轻呼吸,温柔的大姐让我尝尝那个可以用来包粽子的黄荆柴,原来故乡从不是某个地点。哪怕从未在这里长大,也会被某粒带着故事的尘土打动——因为每一片土地下,都埋着人类共同的乡愁:对踏实日子的眷恋,对温热人情的渴望。
在他人的故事里,触到心底的柔软,在异乡的田野上,我开始寻觅属于自己的童年踪迹,清晨?傍晚?梦里、竹里、云里、水里?

在他乡泥土的气息中认出了故乡,却又在异乡泥土的细节中丢失了故乡。原来故乡早已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如影随形。所谓乡愁,并非执着于回去,而是我们背着那份最初的泥土记忆,在异乡土地上一次次认出自己。
回程的火车上,怀里多了一块沉甸甸的发糕,那也是别人的乡愁和记忆中的味道。哦,原来无论走到哪里,我也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糕”,原来我的「无乡愁」,不过是把乡愁泡在了日常里——是柴米油盐的平常,是哪怕闭着眼睛也能走完的回家路。从别人的故乡里,读懂了每一片异乡土地上的深情。原来故乡从不是某个固定的坐标,而是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火——有人带着它走天涯,有人守着它度春秋。
2025年5月31日


泥美术馆,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充满了浓郁的“土”味。
土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总是容易联想到地母、生命、创造等意象。
因为自古以来,土地孕育生命。
对于家就在衢州龙游母亲河灵山江边上的傅拥军老师来说,这座美术馆就像连接着他和家乡的脐带。他以这种形式扎根于灵山江,或者说重新回归到出发的地方。泥美术馆是他“用艺术行动回应当下艺术乡建浪潮的一次生动实践”。
我们终其一生渴求的精神栖息地,是扎根大地的,是和世界紧密相连的。它不是空中楼阁般不存在的乌托邦,而是裹挟着泥土和纯真的生命起点。

??解海龙
美术馆那些方方正正的摄影作品,展现的是一种超越个体叙事的群体记忆。让很多像我一样从未正儿八经接触过艺术作品的人眼前一亮。
我出生于乡村,也是“农民的孩子”“土地的孩子”。因此每次去泥美术馆都有回家的感觉。但也正因如此,而衍生出“祛魅”的感觉。
展馆最有名的“大眼睛”,初见感受到的是“苦难”。但这部作品远远不是在表达“苦难”,而是一种“希望”。一种永远值得歌颂的势不可挡的、向上生长的力量。就像掉落在墙缝里破壳而出的种子。
对于众多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摄影更多的是记录和悦己。但对于傅老师们来说,他们一生会按下无数次快门,每个瞬间都投射了他们的最真实的思考和表达。在中国乡土地带,很多艺术远离当地原住民。而泥美术馆的出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影像更多的可能性”,更让我们看到了摄影之外中国乡土的返乡叙事的多样化表达。

2025年5月23-25日,泥美术馆组织了一场灵山江漫步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和其他几十位来自五湖四海的摄影家、摄影爱好者聚集在泥美术馆,通过讲座对谈、漫步自然和作品分享的形式,去探索、发现、创作美的感受和美的作品。
大家像自然界里各自生长的植物,拥有不同的年龄、身份,但在同一个时空里共同观赏相同的景观,汲取着相同的精神养料。所以无论处在哪个年龄阶段,都不要放弃探索世界更多的可能。这次活动,也让我久违地从大自然中汲取到了新鲜的力量,相信这种观照世界的力量最终会像在泥土里蔓延的根系,让人更加茁壮地成长。
感谢傅拥军老师、飞行嘉宾王身敦老师,还有陈浩、小熊猫馆长这几天细致入微的照顾,真的是家和家人的感觉。
大家也赶紧来吧,认识一下这群可爱的人,一定会是一次愉快的体验。
写在最后,“River never speak,it flows in you.”
2025.5.25







??郑丽虹




















激动人心的投票选片现场??义乌吕斌


传奇摄影师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的“水俣MINAMATA”是我在摄影记者职业生涯初期就拥有并珍藏的头几本摄影书之一。

它讲述了从1950年代开始发生在日本水俣市的工业废料甲基汞中毒事件,以及因中毒而导致终生伤残的受害者所展示出的勇气的故事。
尤金·史密斯 W.Eugene Smith在他的这本书中提供了他对纪实摄影的深刻见解:
“摄影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小的声音,但有时,只是有时,一张照片或一组照片可以引导我们从纯粹的感官层面进入意识层面。但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在某些情况下,照片可以唤起足够的情感,成为思想的催化剂。我们当中的某些人,或者可能很多人,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去关注事件发生的因由,去找到纠正错误的方法,甚至可能会得到更大的启发,产生无穷斗志与毅力去寻觅“治病良方”。对于那些过着与我们不同生活的人,我们可能会更加理解和同情。照片是一个小声音,也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声音,但它不是唯一的。我相信它。如果通过深思,它有时是会产生效用的。”
我相信优秀的纪实摄影师拍摄的是人,而不是幻影。纪实摄影并不是一门精雕细琢的艺术,而是一种直接而单纯的语言,不卖弄,不花哨,没有糖衣的包装。纪实照片应该传达一种有别于风景、街景、肖像、或其它摄影类型的信息。我们通过选择照片中的细节来陈述世界的问题。它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这个世界的事情,激发我们的思考。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