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逢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即将开幕之际,阿尔敏·莱希荣幸分享画廊代理艺术家们在欧洲的近期机构展览。


展览现场 | 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博物馆,比利时


展览现场 | 波罗的海当代艺术中心,英国
2025年4月12日至10月12日,波罗的海当代艺术中心(Baltic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呈现艺术家阿里·谢里(Ali Cherri)在英国举办的首个重要机构个展「我是如何成为一座纪念碑的」(How I Am Monument)。该展览由波罗的海当代艺术中心与维也纳分离派视觉艺术家协会(Association of Visual Artists Vienna Secession)联合策划。
阿里·谢里1976年出生于贝鲁特,是一位常驻巴黎的艺术家,他拥有三十年的艺术实践经验,作品类型涵盖了电影、表演、雕塑(包括泥土和青铜)、绘画和装置。谢里的创作灵感源自考古遗物与自然世界。他关注冲突地区中针对身体、物体与自然的暴力现象,并试图揭示历史与文化价值并非中立或普遍存在的概念,而是受到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深刻塑造的叙事。其作品探讨考古学、历史叙述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反思挖掘、文化流失以及文物在博物馆中的迁移与保存等过程。



展览现场 | 卡米尼亚克别墅(Villa Carmignac),法国
卡米尼亚克基金会(Fondation Carmignac)于2025年4月26日至11月2日,在伊埃尔海岸外波尔克罗勒岛上的卡米尼亚克别墅(Villa Carmignac)举办群展「眩晕」(VERTIGO),由 Matthieu Poirier 担任策展人。参与群展的艺术家包括:约翰·M·阿姆莱德(John M Armleder)、奥利弗·比尔(Oliver Beer)、让-巴蒂斯特·贝尔纳代(Jean-Baptiste Bernadet)、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海因茨·马克(Heinz Mack)、陈凡秋(Thu-Van Tran)与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
“VERTIGO” 意为“眩晕”,回应了地中海阳光带来的眩目体验、海风的低语、海浪的飞溅以及大地深处的地质能量。展览与包围波尔克罗勒岛的辽阔天空与深邃海域产生共鸣,重新审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感知与1950年后抽象艺术之间的关系。展览名称在此指的是在自然或艺术作品那无限翻涌的空间中,当感官的指引系统失控时所产生的视觉漂移与认知模糊。

展览现场 | 毕加索博物馆,西班牙
比利时艺术家法拉·阿塔斯 (Farah Atassi)的个展「在地精神」(Genius Loci)于西班牙马拉加的毕加索博物馆(Museo Picasso Málaga, Spain)举办。法拉·阿塔斯是当代艺术领域备受瞩目的艺术家之一,其创作深受几何形态与空间互动的影响。她的作品与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大师展开对话,但她并非单纯对立体主义传统的再诠释者,而是以当代绘画的方式不断探索空间的表现力。该展览由 Marjolaine Lévy 策划,已于2025年5月23日开幕,并将展至12月14日。
法拉·阿塔斯于1981年出生于布鲁塞尔,现工作生活与法国巴黎。其绘画以鲜艳色彩为特点,通过几何形状和透视视角在画中建构出不存在的虚构空间,充满丰富的层次和视觉紧迫感,这种错觉效果为她的画面也增添了一分神秘感。艺术家采用了两个主要的方法:精心收集图像、用纸胶带贴出网格来系统地排布纹样。她的画作隐隐透露出一丝叙事性,融合了纺织图案和多色马赛克,同时借鉴了现代主义(Modernism)和民间艺术(Folk Art)。正如艺术家所说,我所做的是“将具象的绘画抽象化”。


展览现场 | NEO Contemporary Art Space,匈牙利
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 NEO Contemporary Art Space 在2025年5月30日至9月7日呈现艺术家萨波尔齐斯?博佐(Szabolcs Bozó)的个展「灵魂伴侣」(Soulmate)。萨波尔齐斯·博佐于1992年生于匈牙利,现在工作生活于伦敦。其创作主要围绕插画和绘画展开,自由奔放、并充滿无拘无束的童趣和朴拙表现手法。而潜藏在博佐看似天真烂漫作品之下的,是一股具有颠覆性的情绪张力。博佐在短时间内便通过独特的创作手法,形成显著的个人风格。色彩斑斕的怪物们,传递了充满能量、夸大以及幽默的情绪。博佐大幅的作品中,通常都挤满了仿佛因为情绪过度饱满而膨胀的怪物们。纵观艺术家的系列作品,就像是一群讨喜的怪物图鉴,而它们都有着极为拟人化的情绪表现。


展览现场 | 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
奥利弗·比尔1985年出生于英国肯特郡,现生活和工作于伦敦和巴黎。比尔在学习美术和电影理论之前,曾受过专业作曲训练。其艺术实践横跨多种媒介,经常通过现场演出、声乐作品、电影和装置作品,打造出让观众沉浸其中的强烈声响体验。作品中多元艺术灵感也源自自身横跨各领域的研究,呈现在比尔多变的艺术形式,包含表演艺术、绘画创作、以及抽象雕塑。


展览现场 | 第戎 Le Consortium 美术馆,法国
法国第戎 Le Consortium 美术馆于2025年5月16日至11月2日举办艺术家吉尼西丝·特莱敏(Genesis Tramaine)的个展「面对巨人」(Facing Giants') 。此次展览由 éric Troncy 策划,呈现了吉尼西丝·特莱敏全新创作的大约十五幅布面与纸本作品,延续了她一贯的艺术探索。
“这些作品描绘的是圣经中的圣徒,他们曾经面对过‘巨人’——无论是现实中的巨人,还是恐惧、爱、接纳与不被接纳等象征意义上的‘巨人’我希望通过这些精神层面的挣扎,为自己,也为他人带来力量与鼓励。”
— 吉尼西丝·特莱敏

61 x 45.7 cm
吉尼西丝·特莱敏198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现于纽瓦克工作生活。其作品捕捉了美国黑人群体的情感和经历,创作一系列人物肖像抽象画。特莱敏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融合了1980年代纽约涂鸦艺术(Graffiti)和教堂礼拜画面,通过叠加不同的笔触来丰富画面,以揭示反映肖像作品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和隐含的蕴意。艺术家曾在教堂学习圣经经文,她的作品也深受其影响,深刻探索人类社会的多方面话题,其中包括伦理道德、宗教神性、性与世俗、情感思绪。

展览预告 | 巴黎东京宫,法国
2015年,展览「乌戈·罗迪纳:我?约翰·吉奥诺」(Ugo Rondinone: I ? John Giorno)曾在巴黎东京宫呈现(Palais de Tokyo),成为约翰·吉奥诺(John Giorno)的首场综合性回顾展。2025年6月12日至9月7日,约翰·吉奥诺(John Girono)的作品再次回归巴黎东京宫这座十年前的展览场地。其中由艺术家乌戈·罗迪纳(Ugo Rondinone)操刀创作的特定场域装置艺术,将吉奥诺的《欢迎花朵》(Welcoming the Flowers)系列版画展示于东京宫巨大的窗户上。这种呈现方式将花的主题与自然光联系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由光、色彩和文字组成的花园,幽默地颂扬了爱情、性、精神、社会与政治参与。
美国艺术家约翰·吉奥诺于1936年出生于纽约市,于2019年过世。1958年,他以优异成绩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其创作脉络横跨诗歌与艺术,这两个领域一直深深令艺术家着迷并赋予其灵感源泉,如今吉奥诺也被公认为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一代诗人之一。

展览预告 |雷恩美术馆,法国
艺术家克莱尔·特伯莱(Claire Tabouret)的个展「在记忆与遗忘之间」(Between Memory and Oblivion)于2025年6月14日至9月21日在法国雷恩美术馆(Musée des beaux-arts, Rennes)展出。特伯莱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敏感而迷人的世界。这些肖像画结合了心理状态和肢体语言,将力量集中在面向观众的凝视中,引发一种令人不安的邂逅。此次展览的作品均来自皮诺收藏(Pinault Collection)。
克莱尔·特伯莱于1981年出生于法国佩尔蒂伊(Pertuis),现于美国洛杉矶工作生活。她曾于2006年纽约柯柏联盟学院(Cooper Union)求学,并于2006年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克莱尔·特伯莱通过其具象绘画与雕塑作品,审视了身份认同、童年时光、以及独立个体或群体中个体的拉扯等关注人性内在的主题。

展览预告 |梅斯蓬皮杜中心,法国
2025年6月14日至2026年2月2日,梅斯蓬皮杜中心(Centre Pompidou-Metz)将与卢浮宫博物馆(Musée du Louvre)开展一项前所未有的合作,举办一场以“临摹者的创造力”为主题的特别展览。临摹在古典传统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临摹大师之作不仅是学习艺术规范、技法与叙事的重要手段,更是理解与吸收艺术精髓、迈向知识与创作之路的关键,无论是学术派风格,还是当代艺术形式,皆可由此出发。策展人向艺术家们发出了这样的邀请:“请从卢浮宫的馆藏中,自行选择一件作品进行临摹。”
参与群展「临摹者」(Copyists)的画廊艺术家们包括:米格尔·巴塞洛(Miquel Barceló)、杰夫·昆斯(Jeff Koons)、乔治·罗伊(George Rouy)、克莱尔·特伯莱(Claire Tabouret)、法兰契斯柯·维佐里(Francesco Vezzoli)与克洛伊·怀斯(Chloe Wise)。

展览预告 | 斯图加特艺术博物馆,德国
德国斯图加特艺术博物馆(Kunstmuseum Stuttgart)将于2025年6月14日至2026年4月12日举办艺术家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的个展「记忆之外」(?Non autem memoria?)。在1980至1990年代期间,斯图加特曾是科苏斯的重要活动舞台。他曾在该市举办多场展览,并于1991至1997年间在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任教。斯图加特美术馆拥有德国境内最为重要的科苏斯作品收藏。为庆祝艺术家八十岁生日,该馆特别展出由科苏斯本人与馆长 Ulrike Groos 共同策划的专题陈列。
约瑟夫·科苏斯1945年出生于美国,是世界上著名的观念艺术家之一。科苏斯将观念艺术定义为“哲学之后的艺术”,对艺术的传统形式和实践,以及围绕艺术的许多设想提出了质问,并开始审视艺术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以及人们赋予艺术品的意义背后所隐藏的东西。他是最早在作品中运用挪用(appropriation)的手法,以及跨媒介的创作文本、摄影、装置和使用公共媒体的艺术家之一,同时也研究撰写了理论文本来支持自己的艺术观点。对于科苏斯而言,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提出质疑的过程。因此,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被审慎的考虑过——从物件的功能到展览本身的作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