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UCCA Edge与沙特阿拉伯王国文化部(由其下属的沙特视觉委员会为代表)携手,于2025年3月8日至6月8日呈现“艾哈迈德·马塔尔:天线”,这是沙特当代艺术家在中国首次举办的大型机构个展。

艾哈迈德·马塔尔凭借其独特的视角,成为记录当代沙特阿拉伯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艺术实践通过探寻集体记忆,揭示和记录不为人知的故事,对沙特持续进行复杂而深入的描绘与解析。他基于研究的广泛探索,涵盖历史、地理等主题,因其观念作品中的敏锐洞察而极具代表性。作为医生出身的艺术家,马塔尔的创作经历使他处于各种力量碰撞引发的深层问题和社会裂痕的交汇点:过去、现在和未来;传统与创新;文化遗产、宗教、信仰、经济实力和现代化……他通过摄影、影像、雕塑和行为艺术等形式,描绘、记录并分析这些变化,探讨其对个人、社区、社会乃至世界造成的心理冲击。
“艾哈迈德·马塔尔:天线”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
展览期间UCCA策划了对话、特邀导览与工作坊等3场公众活动,向观众介绍艾哈迈德·马塔尔的艺术创作,以及沙特阿拉伯的文化与历史。本文摘选活动中的亮点内容及现场图片,以供参阅。所有活动均可在UCCA官网查看视频或图文回顾,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2025年3月8日,展览对公众开放首日,UCCA邀请艺术家艾哈迈德·马塔尔与本次展览策展人、UCCA馆长田霏宇,以及阿拉伯历史学者温爽为观众带来一场深度交流,对话围绕艾哈迈德的艺术创作、沙特阿拉伯的当代艺术实践及其历史语境展开,并探究阿拉伯当代艺术于世界艺术史脉络中不容忽视的发展潜能。开幕对话当天正值国际妇女节,艺术家向在场观众介绍了沙特阿拉伯女性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创作实践。

“艾哈迈德·马塔尔:天线”展览开幕对话现场,2025年3月8日,UCCA Edge。
策展人田霏宇表示本次展览题目“天线”来源于艾哈迈德·马塔尔的装置作品《绿色天线》,同时,“天线”一词的文化隐喻也象征着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互通有无;温爽在对话过程中向观众重点介绍了沙特阿拉伯斋月的习俗文化等,让观众对于沙特阿拉伯有了更清晰、深入的了解,更好地感受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文化因素。
“艾哈迈德·马塔尔:天线”展览开幕对话现场,2025年3月8日,UCCA Edge。
“我认为艺术并不仅仅止于技术层面的探索,所以当时我有一种想法:将艺术和科学的客观性以及我个人的主观性相结合,去寻找医学和艺术之间的桥梁。”
——艾哈迈德·马塔尔

2025年3月15日,在展览开幕后的第二个周末,本次展览的策展人、UCCA馆长田霏宇带领观众参观展览,深入解读本次展览的策展思路与作品蕴含的深刻内涵。田霏宇馆长不仅为观众介绍了艺术家的一系列代表作品,如“磁力”系列、“光启”系列等,还解析了从医生转型为艺术家的艾哈迈德·马塔尔对于沙特当代艺术与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他的创作既是沙特阿拉伯今日文化变迁的象征,也是其推动力。透过艾哈迈德的作品,观众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代沙特阿拉伯的艺术与文化图景。

“艾哈迈德·马塔尔:天线”展览策展人特邀导览活动现场,2025年3月15日,UCCA Edge。摄影:陈看。
“艾哈迈德·马塔尔的作品选取沙特阿拉伯独有的文化遗产作为符号,用一种最朴素、客观的创作方式还原其本质。”
—— 田霏宇
“艾哈迈德·马塔尔:天线”展览策展人特邀导览活动现场,2025年3月15日,UCCA Edge。摄影:陈看。
2025年5月24日,“汉志短波:稻米与香料的旅程”工作坊邀请阿拉伯历史研究学者温爽与艺术家钟云舒,以稻米为经,香料为纬,连接沙漠与绿洲、传统与现代、中国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短波天线”。

阿拉伯历史学者温爽围绕沙特阿拉伯的香米及其传统米膳,探讨食物及农作物传播,以及其与不同历史时期经济贸易格局演变、环境变迁、人文习俗传承之间的联系。艺术家钟云舒长期关注稻米等经济作物在多重语境中的物质状态与文化意涵,积累了对其状态的感知与想象。她在工作坊中带领参与者熟悉稻米与香料等材料的形态、气味,并由此思考习以为常的日常之物背后潜藏的感知机制与社会文化关联。艺术家还带领参与者制作稻米香囊,在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到来之际,调频这段关于粮食、气味与记忆的“汉志短波”。
“艾哈迈德·马塔尔:天线”展览工作坊“汉志短波:稻米与香料的旅程”活动现场照片,2025年5月24日,UCCA Edge。摄影:陈看。
“艾哈迈德·马塔尔:天线”展览系列公共项目由UCCA公共实践策划人吴伊瑶策划组织,感谢UCCA实习生陈看、李丁丁的现场协助。
本篇文字整理:陈看(实习生)、吴伊瑶
文字校对:逄芮、王年祎(实习生)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UCCA公共项目社群
获取更多活动信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活动信息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