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友涵的创作大致始于1973年前后。彼时,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在国内尚未经历全面引进与传播,直到80年代,现代主义的公共启蒙才真正开始。不过,经由1979年发生于上海的“12人画展”与北京的“星星美展”,国内艺术世界正在打破以写实主义为唯一官方语言的局面,印象、表现主义、抽象等西方现代艺术语言开始进入官方展示空间,为艺术家们带来新的创作灵感与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

这一时期,余友涵任教于上海工艺美校,从事美术基础教学。从个人观摩学习、实践领会到课堂上的分析引导,“教学相长”是他坚持的教学理念。在此过程里,他一面主动汲取西方如后印象、抽象、超现实主义、原始主义、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思潮的语言与观念,一面基于东方艺术的美学特质与哲思,熔炼创造自我艺术语言,展开个人艺术风格数十年的赓续探索。

余友涵《1980-5 工艺美校》
约 40×50cm 布面油彩 1980
纵观其长达半世纪的艺术生涯,对自然始终如一的爱以及对指向宇宙之理的抽象“圆”的思悟,是两个持续交织的核心主题。

余友涵《街景鸟瞰2》
约 90×70cm 布面丙烯 2002









余友涵与作品《会唱歌的邓丽君小姐》
现成品装置 1986-2024

余友涵《黑色绘画》
182×227cm 2000 布上丙烯
长街日色—慢慢来的路
Keep moving forward
文/王雅
当木心诗中“锁住的日色”渗入柏油路的缝隙,余友涵用半世纪步履织就的上海地图,便成了一场抵抗速朽的时空艺术拓扑。四次迁徙如同四枚书签嵌入城市滚动的年轮:长乐路的童年时光、吴兴路上漫道的求学记忆,复兴中路沉淀着的四十年艺术求索,乌鲁木齐南路上步履不停的沉思与追问......呼啸而过的时光留存为画布上迤逦变幻的长街日色,一道目光耽于其间,孤独而热枕地创造自我。
他说,“绘画就像走路,人类有了飞机和火车,但是还是要走路”。要走,还要慢慢走。走过海上五十年城市的纷繁变迁,看看画布里留恋铸就的永恒风景。在这个一切追寻速度效率最大化的时代,我们期望从故事的起点重返过去,看一条路的蜿蜒曲折,看人生的困境与思索,看旅途里的偶然与必然,看一种热爱如何在漫长岁月里抵达灵魂深处,绘成诗篇。“地点之上”的此中真意,是诉说一种慢慢来的思绪,还有弥漫于物件与笔触之间、无尽深切的惦念。
长乐路的风还将继续吹拂,轻柔而真切地、穿梭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轻轻落在每个驻足观看风景的人心底。






余友涵
余友涵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1973-2003年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任教,生前生活和工作于上海。
余友涵是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卫艺术运动里抽象艺术和政治波普艺术代表性的艺术家,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受到国际认可的当代艺术家。作品融合了东方传统的视觉符号和西方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对中国艺术界以及后辈艺术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教育家之一,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中起到开创性和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代表作有:抽象“圆”系列、历史画(政治波普)系列,“沂蒙山”风景系列等。
展览精选 :曾参加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巴西(1994),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1993),以及首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布里斯班,澳大利亚(1993)。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广泛展出,包括:友涵与余友涵——余友涵的早期经验与晚期风格,深圳美术馆(2025);余友涵:永恒与多变,金鹰美术馆,南京(2022);长乐路的风,应空间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1);具象·抽象,龙美术馆,重庆(2018);魔都之脉动——上海当代艺术的腾飞,熊本市现代美术馆,日本(2018);1989年之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的舞台,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美国(2017);余友涵回顾展——PSA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系列,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6);余友涵1973-1988作品展,龙美术馆,上海(2016);走出上海,非具象艺术博物馆,奥滕多夫,德国(2009);墙上的字:中国80、90年代新现实主义和前卫艺术,格罗宁根博物馆,荷兰 (2008);身体·中国,马赛现代艺术博物馆,马赛,法国(2004);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1989)等。

撰稿/责编:王雅
设计:曹艺昕 / 杨继龙

观展须知
建议绿色出行,地铁1、10、12号线(陕西南路站7号口)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