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宝艺术空间 BAO ROOM 与真宝基金会 Bao Foundation 共同策划展览“群岛想象”,践行基金会“重塑东方想象”的使命。此次展览由 Zong Han 策划,在位于上海的 BAO ROOM 空间呈现。作为展览现场、艺术家主导合作的据点与文化探究的场域,BAO ROOM 体现了基金会对跨地域表达与地理诗性持续承诺的实践。
展览汇聚一系列根植于东南亚及其全球离散语境的当代表达,构成两个空间与概念维度的双篇章:
“海港”篇章在阿尔敏·莱希 – 上海展出,参展艺术家包括卡瓦彦·德·居亚(Kawayan de Guia)、戴维·林加尔(Davy Linggar)、Tia-Thuy Nguyen、王素梅(Sylvia Ong)、西特拉·萨斯米塔(Citra Sasmita)与贾凯·斯里布特(Jakkai Siributr);
“高地”篇章则于真宝艺术空间Bao Room呈现,参展艺术家包括伊·古斯提·阿育·卡德可·穆妮阿绪(I Gusti Ayu Kadek Murniasih)、诺娜·加西亚(Nona Garcia)、陈凡秋(Thu-Van Tran)、卡瓦彦·德·居亚(Kawayan de Guia)、Tia-Thuy Nguyen 与贾凯·斯里布特(Jakkai Siributr)。
群展「群岛想象:高地」 @ 真宝艺术空间 展期:2025年6月11日至8月9日 上海市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396弄10号8层
“统一并非来自单一的根,而是一张枝干交织的网络。”
——爱德华·格里桑(édouard Glissant)
展览以格里桑提出的“群岛思维”为起点——一种强调关系重于根源、不透明胜于透明、网络先于等级的思想方法。“群岛想象”试图将东南亚重新描绘为一张正在展开的路径矩阵,由碎片化与交织的归属构成。在这一框架中,“群岛”不仅是隐喻,更是一种历史性的基础设施:一个由海港、河口与内陆高地组成的活态网络,长期以来塑造着人群、图像与思想在被统称为“南方”区域中的流动。


正在展出 | 真宝艺术空间
「群岛想象:高地」
2025年6月11日 — 8月9日
上海,作为这一地理结构中兼具历史与象征意义的节点,提供了一种“分叉式”的出发点。坐落于外滩的阿尔敏·莱希 – 上海,其空间位于曾为条约港的腹地,曾通过航运、移民与帝国连接中国与东南亚。“海港”篇章即以此启程,围绕外向型视野、海路路径与神话投射展开。


正在展出 | 阿尔敏·莱希 - 上海
「群岛想象:海港」
2025年6月11日 — 8月9日
与之形成对照的“高地”,则从沉积的内陆出发。展览空间坐落于上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一幢仿现代主义建筑的顶层,在这承载历史记忆的街区的垂直上空,构建出一个观念性的地理平台:一处“内在海拔”的精神高地。这座悬于城市上空的空间,如同岛屿高地上的山峰,呼应婆罗洲京那巴鲁山(Mount Kinabalu)的神话意象——在沙巴的传说中,“Aki Nabalu”意为“祖灵之所”,这座东南亚最高峰既是神圣的归宿,也是追寻者的目的地。

真宝艺术空间BAO ROOM位于衡复风貌区乌南396顶层,所在建筑原为三联书店出版社旧址
在此语境下,“高地”成为一种退隐与回返的地理模型。展览自喧嚣港口逆流而上,通向锚定而非航行,探寻亲密而非追求扩张。这是一幅非流通性的地图,是对“中心化”的构建与反思。
六位艺术家的作品为这片精神地貌注入多重形态:静默中的翻涌、祖先的回响、虔诚的劳作与精神的升起。它们并不以奇观宣示,而是在边界处显现:记忆凝结成厚重的质地,装饰升华为宇宙观,材料行为化为气候。这些作品并非地貌的再现,而是关系的具身显影,每一件作品都构成这片共享地理中的一处独自风景。


伊·古斯提·阿育·卡德可·穆妮阿绪(I Gusti Ayu Kadek Murniasih,1966–2006,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穆妮阿绪的实践毫不妥协地自传性,亦在视觉上坦率无畏,是后苏哈托时代印尼最鲜明的女性主义表达之一。她以对抗父权沉默的姿态,发展出一种融合怪诞、脆弱与果敢情色的视觉语言。本次展出的作品创作于1996至2003年之间,将个人创伤转译为神话式自画像:强烈、充满心理张力的形象在情绪爆裂与极乐释放间游移。在《平常心》(Hati Damai (Peaceful Heart) )、《别让我焦虑》(Jangan Membuatku Stres (Don’t Make Me Stressed) )与《他们两个让我疯狂》(Keduanya Make Me Gila (Both Of Them Make Me Crazy) )中,欲望与反抗具象化为怪物般的存在——每件作品都是一场关于生存与主权的身体宣言。

162.5 x 198 cm

正在展出 | 真宝艺术空间
「群岛想象:高地」
2025年6月11日 — 8月9日
卡瓦彦·德·居亚(Kawayan de Guia,1979年生于菲律宾碧瑶)
来自菲律宾中央山脉的独特声音,德·居亚将在地美学重新编排为一种批判性幻觉。《异世奇珍之柜 》(Cabinet of Unearthly Delights)为一座由镜面、废弃材料与跳动光源构成的“幽灵祭坛”,与其“海港”篇章中的前作形成对照。这件作品拒绝清晰的信仰结构,倾向于超现实与颠覆性。德·居亚创造出混合天主教俗饰、泛灵痕迹与迷幻错觉的宇宙图景,不提供任何明确图腾,而是将信仰呈现为纠缠,将视觉转化为拒斥。

正在展出 | 真宝艺术空间
「群岛想象:高地」
2025年6月11日 — 8月9日

诺娜·加西亚(Nona Garcia,1978年生于菲律宾马尼拉)
加西亚的《升腾 III》(Ascend III)描绘她所居住的菲律宾中央山脉中的一处阶梯,以垂直构图呈现克制而肃穆的景观。画面在光与空无之间游移,几近抽象,召唤出一种近乎冥想的凝视方式。作为菲律宾写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加西亚同时将绘画作为一种后殖民的思辨实践——她以近乎冷静的手法处理记忆、哀悼与信仰的主题,使画面成为沉默的容器,凝结出既是图像也是遗迹的存在。

亚麻布面石灰、颜料与粘合剂
陈凡秋(Thu-Van Tran,1979年生于越南胡志明市,现居法国巴黎)
《灰色》(Colors of grey)延续了陈凡秋对战争创伤与殖民暴力遗绪的长期思考。该系列始于2012年,源于她对美军在越战中使用“彩虹除草剂”的回应——色彩的毒性在画布上被转化为沉静而克制的单色调,原本斑斓的区分在混合中趋于模糊与消解。作品以天然颜料、石灰与胶合剂构成,表面仿佛残壁、亦如宗教壁画,在毁坏与虔敬之间摇摆。Tran 的艺术实践深植于离散记忆与抽象政治之中,将“地景”转化为创伤的见证者。在《灰色》中,历史不再具象,却仍持续弥漫——以一种沉默却无法抹除的方式,潜伏于画面之中,化为气候、回声与痕迹。

贾凯·斯里布特(Jakkai Siributr,1969年生于泰国曼谷)
其作品《颂蓬》 (Sompong)曾亮相于他在英国曼彻斯特惠特沃斯美术馆的首次英国机构个展中,是一件充满触感的挽歌之作。贾凯以古缅甸织物、珠饰、羽毛与繁复刺绣,构筑出一块仪式性的表面,延续其对宗教、酷儿身份与集体哀悼的持续探索。作品将传统信仰的视觉符号转译为当代纺织构造,宛如一座流动的圣坛——既是对逝者的悼念,也是一种存活的姿态,神圣而不乏抵抗意味。


Tia-Thuy Nguyen(1981年生于越南河内,现居胡志明市)
《云耀时刻》(The moment Cloud shines)将雕塑与纺织融合为一片柔软、空灵的地形。艺术家使用手染黄麻、竹纱与羊毛编织出漂浮形体,仿佛记录一种气象情绪与心理修复。作为The Factory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之一,Nguyen的艺术实践关注疗愈与触感存在。在本作中,她延续了对神话与女性性的探讨——纺织不再是装饰,而是一种宇宙体系。



正在展出 | 真宝艺术空间
「群岛想象:高地」
2025年6月11日 — 8月9日
若说“海港”篇章是一场“悬浮的编排”——绘画、纺织与雕塑作品在开放场域中游移漂浮; 那么“高地”篇章则通过“托举”与“承载”形成场域感。此处的作品不仅被观看,更被安置、倚靠与升起:它们驻扎在墙角,斜倚墙面,或自定制基座中延伸而出。展陈结构回应所唤起的地貌意象——高地、台地、圣地与山顶——象征一种内敛、抵抗奇观而充满内省回响的“内在高度”。
“海港”与“高地”构成一个观念性的双极结构:海洋与陆地、穿越与停驻、流动与沉积。从条约港至顶层高地,从群岛式流动至高原式凝止,“群岛想象”试图重新定义东南亚——非作为地理实体,而作为一种诗学:一套关于关系、抵抗与抬升的诗学。
文/Zong Han(策展人)
致谢
策展人 Zong Han 衷心感谢所有参展艺术家、借展画廊、合作机构,以及在展览筹备过程中提供支持与协助的每一位伙伴。亦特别鸣谢阿尔敏·莱希 – 上海与真宝基金会团队的支持与协作。同时,谨向 Shuyin Yang 与 Andreas Teoh 博士致以特别谢意,并感谢其移居新加坡后结识的诸位学者与同行——他们对东南亚艺术与思想的长期耕耘,为本项目的策展理念提供了深刻启发。
附记
受限于时空间条件,”群岛想象”或许未能穷尽其应有的广度与复杂性。但通过“海港”与“高地”两个篇章所构成的结构与叙述,可视为一次抛砖引玉的尝试——以不完整之姿,开启一套尚在酝酿中的诗学构想。愿此展览成为持续对话的起点,一次正在延展、等待回应的提案。
阿尔敏·莱希(巴黎 | 布鲁塞尔 | 伦敦 | 纽约 | 上海 | 摩纳哥)
于1997年创立,现代理众多国际上重要的著名和新晋艺术家,并致力于探索现代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联系。同时,阿尔敏·莱希也是阿尔敏与伯纳德·毕加索基金会(FABA)的两位创始人之一。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