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有活人感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南京传媒学院摄影系艺术摄影方向班的同学来到溪口三次,进行创作并在泥美术馆展览。距离展览“我们依然要从对岸走过去”开展已经过去一周了,这一周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前来参观,有华东六省的摄影家协会主席;也有来自北京杭州的策展人、艺术家们;还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二十多位师生······

展览所在的负一楼展区成了我最期待的导览环节,每次我说出“这是南京传媒学院艺术摄影班大三学生,来了三次溪口,独立创作的作品”时,都会非常有底气,因为这些同学们的创造力让观众们无不赞叹。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导览

时间线拉回5月初,把泥美术馆的空间拿给学生做展览,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傅拥军馆长总是在强调美术馆对作品的要求是如何之高。

并且我也很怀疑同学们会把这种创作机会当作一次春游,所以我和南传图片摄影系师生们的合作是在我的质疑中开始的。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同学们在听我介绍溪口

58号,是我第一次与同学们见面,没聊几句我就很佩服他们,因为三次往返交通、食宿和最后的输出,都需要同学们自费完成。且老师主动联系我们,愿意承担风险带全班27人跨省创作,这些成果仅是作为课程结项作业,而非毕业作品。

后来我与个别同学吃了晚饭,等菜的过程中有个男生,他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多分钟的沈从文,还有溪口与边城的相似之处(后来大家都叫他溪口沈从文)。那一餐饭让我彻底改观,我相信他们是一群有极强自驱力的创作者,而非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光客。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溪口沈从文”梁峻睿的作品《溪口散记》

第二天,摄影学院的范文霈院长也抽空从南京来到溪口,实地考察了这里的环境,表达了对同学们学习成果的关切。

果然,当晚同学们的选题汇报十分精彩,绝大部分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选题,而且部分选题独特到连我这个“常驻民”都没法给到帮助,例如有个女孩想探寻本地“龙山”的传说。当晚我就发了一条笔记,结尾是“南传的摄影系太强了。”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创作计划:每天拍10个135胶卷,连拍五天

第二次见面是在520日,这次我听说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因为镇子不算小,我很好奇大家是如何解决出行问题的,结果有自己想办法向修车行租电动车的;甚至还有半路拦下老乡的车,让人顺带回来的;夸张的还有让寺院住持开车送的······

明明这些同学在刚来的时候,都说自己是社恐啊。不过,此处最需要感谢的,是溪口镇上善良朴实的居民们。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老师同学们沿江徒步七公里

我还借同学的创作认识了一位龙游本地的服装设计师ANTI,她的品牌在自媒体上有着可观的粉丝量,我早有耳闻但没机会认识,而拍她的同学作为最早关注的粉丝,是因为这一次创作才发现ANTI就是本地人。

我没想过还能通过这种机缘认识这样一位新朋友,这让我对同学的创作充满了好奇。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张文瑾作品《Antimoon》

更让我惊喜的是,傅老师在大家离开前赶到,他说他在群里看到了同学们的创作过程,还有王弦老师主动为每个学生拍肖像照,王彦钧老师及时辅导学生的创作困惑,相信大家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所以把美术馆负一楼展区原本他自己的作品换成同学们的作品。此刻我心想,事情终于变得令人兴奋起来!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傅老师和大家沟通展区规划

后续的工作无比顺畅,在我把展线平面图发到群里后,第二天就有同学依据现场情况建立了3D模型;虽然还有许多需要线上对接的事项,但也会有同学把它们收集起来统一发给我;活动推文的制作、展览海报的设计、作品输出与上墙的方案,都是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此处再次感谢两位王老师,你们带出来的学生太专业了!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小助手”将同学需求统一发给我

等到62日,同学们陆续进场布展,一开始我还担心人手不够,结果有一位之前来过美术馆的朋友,叫金灿。那天下午突然出现,并且热心加入到布展工作中,成为当晚贡献巨大的志愿者。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金灿忙到十点多才回家

布展期间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我记得有个女生在最后清理展场的时候,因为扔垃圾比较麻烦,她主动上下跑了好几趟,承担了大部分丢垃圾的工作这在大家最后精疲力尽的状态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类似有担当的行为在这个班的同学身上经常发生,我很感动。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布展时的展厅

67日开展那天,为了鼓励同学,两位王老师设计了一个轻松愉快的颁奖环节,陈小波老师为最佳作品奖的获得者颁了奖。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柯宁作品《合流图志》获最佳作品奖

另外喜欢沈从文的同学和拍摄ANTI的同学也获了奖,颁奖时大家请ANTI做了个简短的分享,她讲的很煽情,但煽情来自真实经历,我感受到了她创业期间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ANTI在分享她的创业故事

ANTI一起来的另一位本地姑娘叫子琪,也做了分享她是一位纪录片剪辑师,作品在豆瓣上评分8.4分,平常四处旅居,最近回家乡住一段时间。那天下午,她们俩是坐子琪的摩托车来到美术馆的。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子琪(左一)和她的摩托车

连接青年、城市与乡村是美术馆一直在做的事情,当天在场的四五十位朋友共同见证了这种连接的可能性,证明同学们的作品已经远不止是“好作品”那么简单,当时我激动手心冒汗,感谢你们,感谢相遇!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大合影~

第二天清晨,陈小波老师坐在美术馆的天台上,白色的椅子放在靠近灵山江一侧的正中间。我走过时她叫我也过去坐坐,那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独处,小波老师说了很多话我都记在心里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现在回想起来,最先想起的是她说:“你看这些同学,他们为什么能把事情做好、把作品做好,因为他们会为别人考虑,会做利于他人的事情。”我觉得这是对南京传媒学院艺术摄影方向班同学们最的评价。

2025615

泥美术馆执行馆长陈浩




本文图片来自许多朋友的分享,无法逐一考证出处,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
泥美术馆新展|我们依然要从对岸走过去
小小怀念下刚刚过去的春天
“江·瀫”钱塘江爬虫影像考察工作坊|泥美术馆田野派小组x瀫石光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中国乡村摄影艺术中心(泥美术馆)简介:
这是一个由废弃乡村水电站改建而成的中国乡村摄影艺术中心。它的重要使命是挖掘、呈现、研究和收藏乡村主题影像,包括纪录片、影像装置、口述历史及各种乡村写作文本等。艺术中心有3个主展厅,其中一个专门提供给年轻摄影师,另设有录像厅、艺术书店、驻地之家等。



泥美术馆位于浙江省龙游县溪口未来乡村,原名“黄泥圩水电站”。发起人傅拥军希望通过美术馆探索乡村影像的更多可能性,用艺术行动回应当下“艺术乡建”浪潮。

开放时间:9:00-17:00  免票,每周一闭馆。


馆长日志|一个展览诞生的故事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