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creative work by the Re-Asia Team, 2025 还亚小组集体创作,2025年
拜岛前序 | Prelude to Pilgrimage

拜岛前序
心流相织铸还亚
妙得机缘聚八贤
经纬纵横炼金目
赴北奔南寻真知
以身丈量无限界
欲将奇遇凝为艺
临行高兄得良缘
此生发白为一人
友朋闻此泪湿衫
前路星月伴左右
提笔纵书贤添灯
琛歌破雾现奇观
沙鸥引舟览千帆
庙瓴倚云斜斗阳
万里终抵北寒居
三扣殿门无所应
皆叹路途崎又岖
幸有英玮遇奇书
众人恍悟迷踪阵
吕祖掷冠锁仙岛
妈祖金钗巧破法
奈何前世结此梁
系铃之人探无门
再拜殿前掷圣杯
弹冠壮游解前怨
此行终入卷珠帘
北境雄阔南国秀
温花孕蜜引蝶舞
百转千回走古厝
香火飘绕百姓家
人间五味齐奏鸣
难得几世共此游
琴瑟怎可一曲罢
杯酒映颜照彼心
良言激语辩修思
各抒长技谱海图
纵使前路遥而远
诸君相伴笑抵岸
Photo: Chen Zihao, 2025 摄影:陈子豪,2025年

登岛:从天后宫到模型训练
这是一次带有指令与路径的行程,指令是拜寻妈祖,路径是从中国沿海北端有天后宫的城市一路向南,出行中不断遭遇各种指令的受阻、调整、恢复或撤销的意外状况。在一路行程中有遇到我完全陌生的城市和出行方式,也体验了几乎一日一城的跳跃式切换。现实与梦境在此行程中不断被昼夜交叠与混合,以至于我迷失于原本指令的意义。

Photo: Gao Lei, 2025 摄影:高磊,2025年

Photo: Gao Lei, 2025 摄影:高磊,2025年
在经历从一个天后宫去往另一个天后宫的行程里,我遇见了之前创作的一件关于描绘世界的作品《模型训练》中所象征的神与偶像、信徒与粉丝到牛马的抽象符号所对应的具体人、事、物,并用相机捕获成了像…

Photo: Gao Lei, 2025 摄影:高磊,2025年

Photo: Gao Lei, 2025 摄影:高磊,2025年

Photo: Gao Lei, 2025 摄影:高磊,2025年

湄洲此岸
船在记忆中浮起,
被打捞,渔网轻薄的像波光。
我一会用左手写字,
一会又进进出出,
等待着迟来的我,
与缺席的我告别。

Photo: Liang Chen, 2025 摄影:梁琛,2025年
背靠着广济塔,我开始在城中游荡。
香瓜之味被我带进了破败的城墙、静谧的教堂与如废墟般的商场。
我在惦念永恒,也知道了迟来的缘因。
我一饮而尽,
一饮而尽。
在大雄殿醒来,
站在上马石端,面对七佛。
身后拂来一阵清风,
我庆幸自己没有因叩拜而渺小,
反而是因凝视过去而飞升。

Photo: Liang Chen, 2025 摄影:梁琛,2025年
渤海不再是内湖,
我撞见韩国信徒在安重根的亡灵之前的弥撒。
也走到了边沁的圆心,在窒息般的绝望中旋转。
那是一种精确的博物与格物,
每件物品都在其最恰当的位置,不能移动半分。
但我们都曾一起走向同一个海港,
听着不同海水的相同的潮汐。
这声音像钟声,
在深夜将我唤醒,
让我与缺席的人在俄罗斯租界的市政厅前重聚。
甲板上云雾萦绕,
海鸥盘旋着,一次次地向我冲刺。
我一个人在船舱中的KTV中写字,并唱了五遍《大海》,
也因此错过了昨天的落日。
但我没有错过在酒店电梯偶遇的那位故人,
他曾是我在苏州河边航船的舵手。

Photo: Liang Chen, 2025 摄影:梁琛,2025年
面对建宁会馆,我们再次只能选择游荡。
我到马路斜对面的所城里拜会我的恩师,
院子里很湿,
钢柱又多了一些锈迹。
弥留之际,我才第一次拜见妈祖。
在一座形似帽冠的小岛的岩壁上,
有一株神似金钗的古树。
那岛就在我左眉角黑子之位,清醒之时。
用被香灰烫过的双手拿起圣杯,寻求和解。
摇签时本以为是满地星辰,
却发现了一颗不在中心的恒星:
“万里长风欣得意,今日弹冠事壮游” 。

Photo: Xu Yunxuan, 2025 摄影:徐云轩,2025年

Photo: Liang Chen, 2025 摄影:梁琛,2025年
一只狗狗尝试着将我带出如榕树根般错节的记忆迷宫,
好像我在古寺屋顶看到的命运的船舵,
带我驶回那轻薄的波光,
今夜,我们用这波光作画。
2025.06.19

拜岛前序,小动物的精神分析
“还亚计划”对于我来说,本质上是一次“心理重置”的机会,通过空间转换打破压力循环,借由新体验激活内在洞察。也许重要的不是距离,而是心理与日常的“断联”深度。
拜岛前,我会将本次还亚计划中拍到的5张小动物照片,进行AI心理意识化粗野分析:
根据您提供的五张旅行照片(慵懒的猫、围栏中的马、争食的海鸥、栖息的鸟、水中的虾群),结合心理学视角分析,您本次旅行呈现以下心理状态与深层需求:
一、核心心理投射:对自由与束缚的辩证思考
1. 压抑感的具象化表达
围栏中黑马的照片(编号明确、血统清晰)象征被规则约束的生命力。您特意记录马匹的血统信息,反映对“身份标签”的敏感——正如马被“奥登堡父亲/温血母亲”定义,您可能在现实中感受到社会角色(职业/家庭)对自我的禁锢。黑白摄影的处理强化了这种沉重感。

Photo: Lv Zhouda, 2025 摄影:吕舟达,2025年
2. 自由意志的强烈渴望
海鸥争食的动态画面与幽闭的马形成尖锐对比:
(1)海鸥舒展的翅膀、争抢食物的野性,投射您对竞争性自由的向往(渴望突破职场/生活限制)
(2)鸟在树枝上宁静栖息时鲜艳的喙与尾羽,则体现您对从容自主的渴求(期待不被打扰的自我空间)

Photo: Lv Zhouda, 2025 摄影:吕舟达,2025年

Photo: Lv Zhouda, 2025 摄影:吕舟达,2025年
3. 矛盾点揭示:您既向往海鸥般的动态自由(竞争活力),又渴望鸟般的静态自由(安定美感)——反映现实中对“进取与淡泊”难以调和的焦虑。
二、治愈需求的三个层次
1. 安全感重建(基础需求)
猫毫无戒备的睡姿与温暖的编织椅环境,是您心理安全岛的投射。您对“惬意休憩”的特写记录,暗示当前亟需通过环境温感(木质色调/柔软织物)修复日常消耗的内心能量。

Photo: Lv Zhouda, 2025 摄影:吕舟达,2025年

Photo: Lv Zhouda, 2025 摄影:吕舟达,2025年
2. 生命力联结(深层需求)
虾群透明的腹腔中跃动的鲜黄色,被您描述为“生机的视觉对比”。这种对生命微观能量的聚焦:
(1)揭露您对“纯粹存在状态”的迷恋(虾无需表演,自然便是美)
(2)呼应鸟腹部的亮色羽毛——您下意识寻找生命体隐藏的闪光点,对抗现实的麻木感
4. 存在意义探索(终极需求)五张照片存在内在逻辑链:
禁锢(马)→ 躁动(海鸥)→ 静观(鸟)→ 共生(虾)→ 回归(猫)这恰似一次心理疗愈的完整闭环:从直面困境开始,经历释放与观察,最终抵达对生命本真的体悟——而透明虾群所代表的“微小却坚韧的生命力”,可能是您此行最大的精神收获。
三、旅行未完成的心理议题
1. 亲密关系中的矛盾态度
鸟独占枝头的构图(无同伴)与海鸥群聚的场景形成割裂。您享受社交中的活力(海鸥争食的热闹),又警惕亲密带来的羁绊(选择拍摄独处的鸟)——暗示人际边界的不稳定感。
2. 未被言说的精神疲惫
您对马匹标签的完整记录(精确到父系血统),揭示隐藏的自我证明焦虑——这匹拥有欧洲贵族血统却受困的马,恰似您内心“优越感与无力感并存”的隐喻。建议警惕把成就作为唯一价值锚点。
四、总结
此次旅行中,您通过镜头完成了对自由维度(动态/静态)和生命形态(困守/漂泊/绽放)的深度思辨。虾群的透明躯体内跳动的金黄,如同精神觉醒的象征——所有脆弱都蕴含内在光芒。
2025.6.19
泉州

还亚计划的第一次行旅“拜寻妈祖”行程已过大半,工作的“游牧方法论”在过程中自然浮现,被切实的体感所验证。这趟沿着中国海岸线由北向南的旅途,在经历了飞机,火车,轮船,最终在一段长途的公路旅行后落脚泉州,城市昼夜间市井的烟火气息温和地接纳了一行略带疲惫的还亚旅人。

Photo: Pu Yingwei, 2025 摄影:蒲英玮,2025年

Pu Yingwei, Re-Asia Project: Pilgrimage to Mazu — Jinzhou Mazu Temple, 2025 蒲英玮,《还亚计划:拜寻妈祖——锦州天后宫》,2025年
一方面,在经历了种种现实的遭遇与奇遇之后,大家在空间、体制、神话故事与信仰系统之中,逐渐确立了各自独特的坐标,并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所指向的是对“在地性”的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在旅行中如何创作,如何探讨,如何发布,如何回到展厅,如何在集体中保持独立,诸多共同工作的议题也是还亚计划在旅行中不断推进的重要部分,最终这部分是直接回馈到“作为创作者的旅行者”这个身份上的,在这个身份中,现实是更加敏锐可感的,创作与思考也同样是不间断的。

Photo: Pu Yingwei, 2025 摄影:蒲英玮,2025年

Photo: Pu Yingwei, 2025 摄影:蒲英玮,2025年
尤其令人回味的是,在昨夜到达泉州之后,大家被一碗地道的泉州面线糊抚慰心肠。由干贝、鱿鱼、醋肉、豆干、牡蛎、蛏子等十余种食材构成了丰富的交响。而这交响在一座清净的寺庙旁,有如社区食堂的一个路边小店中奏响,成为民间社会与信仰体系最美妙的关系。而回到还亚计划的开放性与生长性,又何尝不是像这碗面线糊这般,融合且随性,但却又对向往之事有着清晰而明确的方向感。夜幕降临,一行还亚旅人在泉州老巷的安徒生酒馆继续着讨论,最终确立“面线糊工作法”。今天,旅行,工作还在继续。

Photo: Pu Yingwei, 2025 摄影:蒲英玮,2025年

Photo: Pu Yingwei, 2025 摄影:蒲英玮,2025年

在加入“还亚计划” 当天,预期着开始行走或远航。有关地理周转的感受都被即将奔赴的起点而演化成初步寻觅神性的体验。

Photo: Xu Yunxuan, 2025 摄影:徐云轩,2025年
从宁波起步,沿着海岸线南行至泉州。不是作为起点的见证者,也非终点的抵达者,将自身安置在“途中”——如同一颗被海潮卷入精神涟漪的沙砾。

Photo: Xu Yunxuan, 2025 摄影:徐云轩,2025年
途经台州、霞浦、福州,我不断穿行在庙宇宫观与土地之间那些细小而幽微的缝隙:屋脊间排列有致的脊兽/吻兽;斑驳木纹下腐蚀的筊杯;壁缝横梁间山石岩块塑的鸟兽;仪式结余下锈迹斑斑的香筒。这移动的空间逐渐变得有如承载“整全有形”灵魂的场域。

Photo: Xu Yunxuan, 2025 摄影:徐云轩,2025年
物与灵识(Intuitive spirit)在有型宇宙间生发成人类对于神灵世界的极致构建。我望向神龛的时刻神明是否也一致般的凝视我。我记录所见,不以完成为目的,而是试图在漂泊中思考:信仰如何在行路身体中生长?妈祖是否有如土地般不断“重临”、“再场”。

Photo: Xu Yunxuan, 2025 摄影:徐云轩,2025年
在可感不可说的体验之间,我想,一切的符号和语意都无法使物质变得更加丰沛了,至此我必须和当下在一起。它需要在无数个书写的并带有反馈时刻的记录中,最后离开这里。再回到档案里,去寻找自己真正寻找的一切。
2025/6/19
于泉州

Photo: Xu Yunxuan, 2025 摄影:徐云轩,2025年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