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不止于形式的对话——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讲座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5年。


6月19日下午,由M+和PSA共同主办的公共讲座“不止于形式的对话——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在PSA举行。作为“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的一部分,讲座特别邀请了贝聿铭之子、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兼创始人、建筑师贝礼中和艺术家徐冰展开对话,并由“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联合策展人兼M+设计及建筑策展人王蕾担任主持。现场座无虚席,线上线下共有逾万人(含澎湃转播)观看讲座,在此,一起回顾一下这场讲座的精彩内容吧!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不止于形式的对话——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讲座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5年。


贝礼中从父亲贝聿铭的成长环境讲起,他着重谈到苏州园林如何深刻影响了他对艺术、自然与生活相互融合的认识。贝聿铭认为这三者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一种整体性的表达。他曾说:“人与自然的协作……是我骨子里的东西;是我从中国带来的。”这种理念贯穿了贝聿铭的职业生涯,也成为他建筑设计的基石。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苏州狮子林,图片源自贝礼中。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贝聿铭在苏州园林,图片源自贝礼中。



贝聿铭在哈佛大学毕业后,受聘于纽约房地产大亨泽肯多夫,并为其设计公司办公室。办公室融入了马蒂斯铜像和雕塑家拉雪兹的杰作,被《财富》杂志誉为“美国最非凡的办公室之一”。这种将艺术融入建筑的方式,标志了贝聿铭将艺术作为建筑核心元素的初步尝试。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贝聿铭为泽肯多夫设计的办公室,1949-1952,图片源自贝礼中。


1951年,贝聿铭赴欧洲旅行。这次旅行让他深刻体会到欧洲将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巧妙融合的实践。在法国,他深受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影响,这座建筑以立体主义的创新视角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别墅的设计从地面抬起,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建筑的几何形式和二维画面般的空间布局让贝聿铭感受到建筑可以成为一件立体艺术品,一种建立新纪元的象征。在佛罗伦萨,面对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贝聿铭意识到具象艺术在建筑纪念意义上的局限,从而更加坚定了对抽象艺术的追求。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萨伏伊别墅,勒·柯布西耶,1931年,法国,普瓦西,图片源自贝礼中。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大卫》, 米开朗基罗, 1504年,佛罗伦萨。图片源自贝礼中。


之后,贝聿铭与亨利·摩尔、赵无极等众多艺术家开启了密切的合作。亨利·摩尔是贝聿铭最重要的艺术伙伴之一,他们的首次合作始于纽约州埃弗森美术馆,这座博物馆因其成功融合艺术与建筑而备受称赞。随后,在印第安纳州的克利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项目中,两人一起挑战建筑尺度的极限,将入口设计为仅容行人穿过却阻止车辆驶入的空间。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功能主义对建筑的定义,赋予公共空间更多互动性和探索感。在新加坡华侨银行项目中,贝聿铭邀请亨利·摩尔将其代表作《斜倚人像》(1938)放大铸造成长约十米的青铜雕塑——这成为摩尔职业生涯中体量最大的青铜作品,同样这也是亨利·摩尔生前完成的最后一件大型艺术作品,也为两人长达16年的合作画上了圆满句号。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贝聿铭与亨利·摩尔,图片源自贝礼中。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贝聿铭在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斜倚人像》前的留影,新加坡,1983年。图片源自贝礼中。



贝聿铭与赵无极自1951年在欧洲结识后,同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不仅合作于多个重要项目,例如北京香山饭店,还在艺术创作上互相影响。赵无极的黑白山水画系列,正是在贝聿铭的鼓励下诞生的。这些作品体现了两人共同探索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现代主义之间的独特契合,其合作成为了建筑与绘画艺术交融的典范。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贝聿铭与赵无极合影,图片源自贝礼中。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赵无极的水墨画装设在香山饭店(1979–1982)四季庭大堂旁的房间中,北京,2021年。摄影:田方方。M+委约拍摄,2021年。?田方方。    


贝礼中最后还分享了贝聿铭的私人图书馆,图书馆面积虽仅144平方英尺,却藏书丰富,包含中国经典书籍、法文建筑理论、拉丁文哲学书籍,甚至阿拉伯语及其他文化书籍。图书种类跨越艺术、建筑、宗教和文学领域,充分体现了他的跨文化兴趣。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贝聿铭的私人图书馆,图片源自贝礼中。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贝聿铭的藏书,2021年。图片源自贝礼中。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不止于形式的对话——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讲座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5年。



随后,徐冰谈到他与贝聿铭的合作。在参与苏州博物馆项目的过程中,徐冰深刻感受到贝聿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贝聿铭摒弃了当时流行的“大屋顶”风格,他选用真石与白墙作为背景,甚至对假山石的摆放进行了细致的把控。石块被切片后呈现过于生硬的纹理,他要求通过烧制工艺处理这些瑕疵,使假山石展现如中国山水画般自然且层次分明的美感。而这种既抓取真实形态又营造虚幻艺术效果的手法,堪称神来之笔。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苏州博物馆。图片源自徐冰。


此外,贝聿铭为苏州博物馆提出了现代展厅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地方的文化不仅应该对过去负责,还要面向未来。他希望苏州博物馆不仅陈列古代艺术,还能兼容当代艺术,以此对传统与现代文化展开对话。苏州博物馆如今已成为这种理念的最佳实践。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2006年,苏州博物馆,《背后的故事3》正面图《背后的故事3》参考的古画是苏博的馆藏,龚贤的《山水图》。图片源自徐冰。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2006年,贝聿铭先生邀请徐冰参加苏州博物馆开馆展,图为贝老在展厅内观看徐冰作品《背后的故事3》,图片源自徐冰。


另一个让徐冰印象深刻的合作项目是华盛顿中国大使馆。在这个项目中,贝聿铭明确表示担心中国传统中的一些符号化装饰,比如龙灯、灯笼等,会使空间显得陈旧而缺乏艺术高度。他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创作,使大使馆结合中国传统与当代艺术特色。为了平衡建筑外立面与内立面的硬朗感,他委婉地提出应使用柔和的艺术装置来调整视觉效果。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大使馆(2008年),华盛顿特区,贝聿铭建筑事务所(与贝聿铭建筑事务所合作)。图片源自徐冰。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2008年,贝聿铭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大使馆查看作品情况,图片源自徐冰。


徐冰最终创作了《紫气东来》作为回应。这件作品以云气为主题,象征吉祥与贵气,非常适合中国驻外大使馆的文化语境。另一件与之搭配的艺术品是画家刘丹的灵璧石假山。贝聿铭极为重视这些装置艺术的细节,也积极表达了对高质量艺术品的执著。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大使馆,美国华盛顿特区,《紫气东来》, 2008年。图片源自徐冰。



作为一名建筑师,贝聿铭在晚年仍然思维敏捷,对每个项目都倾注极大热情。贝聿铭的一生是对建筑、文化与艺术无尽思考与实践的缩影。他告诉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以中国文化的内核对话世界,如何保持传统又面向未来。正如他在 92 岁高龄时所说:“我选择了这样的道路,并乐在其中,我尽力了,也已经非常满足。”他为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建筑,更是跨越传统与现代,融通东西方美学的宝贵精神。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贝聿铭坐在杜布菲椅子上,图片源自贝礼中。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正在展出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对啦!好物推荐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阿尔瓦罗·西扎的档案”展览衍生品现已上线!明信片、笔记本、水杯……应有尽有!快来PSA一楼对对对书店“扫货”吧~立即购买!



好书推荐!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展览书籍《阿尔瓦罗·西扎 不写作的建筑师》收录西扎本人在1963-2021年间创作的65篇笔记文章、近百张绘画作品和设计草图。内容首次对中国观众呈现!罕见珍藏不容错过!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会员福利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讲座回顾|徐冰与贝礼中谈贝聿铭、艺术与建筑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