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静”与绘画的关怀

——“静距离”展评

鲍明源



静是一种智慧,它在纷繁的世界面前沉思。静又是一种纪念,让人驻足、注目。静也是一种美德,意味着承载和关怀。偏锋画廊正在展出的“静距离”展览呈现了艺术家蒋建军、蒋华君、于轶文的新作。洁白的展厅内,作品疏朗地陈列,在拥挤的都市中留出了一片自由开阔的空间。





////


“近”与“静”



“静”是绘画的重要属性。偏锋画廊策划此次展览,意在反思当下时代的艺术和视觉文化,走出屏幕,回归绘画和生活的真实质感,呈现都市和消费主题之外的艺术生态。展览选择的艺术家都主动与图像和屏幕的潮流保持距离,强调“静观”和富有生命感的手工劳作。展览名称来自谐音,“静”是对90年代初期“近距离”艺术家的回应。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同样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暂时放下了宏大、激进的观念,尽是对生活的温情和善意,他们要留住那些朴实的、沉默的人与物。


描绘本身就是聚焦。展览中的作品把“远”的事物拉近,近到只截取对象的一角或局部。物和人都被放在画布正中,扑面而来。静是能量的积蓄,是对初心的回归。在图像和人工智能的冲击下,绘画也应当进行自我整理。展览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手、后背、手套、衣物,都体现出向内的自我观审。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于轶文 | 背 | 2025 | 布面油画 | 140 × 120 cm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蒋华君 | 我的感情线 | 2016-2019 | 布面油画 | 50 × 60 cm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蒋华君 | 莫兰迪的床,我,以及一个不确定的梦 | 2016-2024 | 布面油画 | 150 × 200 cm



不同的是,“近距离”画家的作品中都有极为明确的面孔。而展览中的作品却把面孔模糊化,留下背影和身体的轮廓,或把人隐去,只留下物,给细节遮上了一层面纱。他们离我们的物理距离很近,但心理距离未必近。在若即若离之中,描绘对象有了远去的距离感,他们可能是亲人、朋友,或许有时在不经意间被忽视。他们默默地在生活中为后来者铺平道路。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于轶文 | 父辈·秤 | 2023 | 布面油画 | 100 × 80 cm




////


回到绘画语言



从工业革命开始,各种新技术、新观念挑战着绘画的地位。相较于文学、音乐、摄影、电影、屏幕,绘画的价值是什么?不同媒介都可以表达同一种观念,而区别在于表达的方式。“语言”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此次展览凸显了偏锋画廊一直以来对绘画本体语言的重视,作品只呈现那些最常见的事物本身,用描绘和塑造的力量触动观众的神经。


“语言”有自己的身体。绘画语言的肉身,是画家使用的媒介。从照片中看,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光洁平整,但这是视觉的“欺骗”。面对原作,层叠的颜料和尺幅,都给人强烈的切身感受。于轶文的《柜》泛着高光,而原作却有着泥土的粗糙质感,表达了他对乡村民居中黑黢黢墙壁的记忆。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于轶文 | 柜 | 2023 | 布面油画 | 160 × 180 cm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于轶文 | 鞋系列 1 | 2021 | 布面油画 | 100 × 120 cm




于轶文很注重物体的轮廓线,这些边缘线灵活跳跃,给平静的叙述带来了弹力。他反复画一双鞋,那双鞋因为穿得久,勾勒出脚的形状,似乎具有了生命。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但作品进入现实的方式则是诗化的,在形式的提纯和现实的繁密之间保持着平衡。恰是这种诗化的语言,让所指的现实更加醒目。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蒋建军 | 红沙发 | 2022 | 布面丙烯 | 105 × 100 cm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蒋华君 | 艺术城的黄昏 | 2015-2023 | 布面油画 | 100 × 220 cm




三位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写实绘画中的抽象结构,罗马柱子上的斜阳、红沙发的直线构成,以及皮衣和橱柜的高光都体现了绘画的思辨性。蒋华君冷静客观的描绘中,也透着超现实意味,当对一个物体极度凝视,便会感受到其中的深不可测,眼前却变得陌生,这是一种清空和对既往经验的否定。《剩下的礼物》中的桃子反而并不安静,离近看,它们像是一颗颗巨大的太阳,不断涌动喷吐着能量。《珍珠》是一个扣过来的盘子,是日常家用的最普通的款式,成为一个社会学样本。“珍珠”既作为盘子的商标,又是作品的标题,同时与圆润洁白的造型形成双关语,盘子也可以看作一个珍珠。在此,作品把“词”与“物”的意义延展开来。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蒋华君 | 剩下的礼物 | 2016-2022 | 布面油画 | 200 × 300 cm




蒋华君的作画过程也极度聚焦,他会反复修改作品持续数年之久,直到认为满意。有时他会将画面全部磨平,然后以此为底子继续画新作。画布就这样堆积起来,以至于淹没了亚麻布的肌理。但悖论的是,最上层的画面用色轻薄流畅,像是一遍快速完成的。这看似“瞬间”的图景,下面埋藏了无数地层,似乎表明:日常所见之物,背后是一个无限的宇宙。


展览中的作品都像塞尚那样总为下一笔留有余地,惜墨如金,不会令人感到拥堵和紧张。这体现出了艺术家的敏感性和表达的雄心——他们的作品都是实验和生长。屏幕中的图像只是一个光滑的拟像,被严密地封闭起来,它出现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完成了。而绘画有无数毛孔和缝隙,它不会趋近于平面,而是永远向空间中敞开。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蒋华君 | 珍珠 | 2015-2023 | 布面油画 | 145 × 145 cm




////


简练的诗学



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以简明朴素为基调,笔触严格遵循形体的边界,他们把情绪克制在画面深处,造型和色彩都被压缩提纯。蒋建军说,他很认同鲁迅关于写作的说法: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凝练是一种聚精会神的方法,它不是大扫除,而应该是炼金术——提炼之后的形象是全新的东西,以至于让人感到陌生。


提炼为绘画赋予了形而上的气质。蒋建军作品背景的色彩渐变,使得对象笼罩着一层光晕,如同圣像画。他笔下的每一个人和物都有神圣感——脱离了尘世的侵蚀,光洁如新。《二哥》《胖姐》很容易让人想到现实主义的观看方式,然而他们的后背虽然有岁月留下的赘肉,却一尘不染。《手》尺幅巨大,散发着神秘的光芒,仿佛黄土高原的山川梁峁,彰显了人和物的超越性。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蒋建军 | 二哥 | 2022 | 布面丙烯 | 235 × 210 cm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蒋建军 | 胖姐 | 2021 | 布面丙烯 | 250 × 205 cm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蒋建军 | 手 | 2024 | 布面丙烯 | 140 × 210 cm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蒋建军 | 两棵葱 | 2024 | 布面丙烯 | 45 × 50 cm




////


乡村的故事



展览中的三位艺术家都有乡村生活的深厚经验。而展览的作品也都以朴素的赭石、黑、灰这些源自自然的色彩为主调,给人温和的视觉感受,与霓虹灯式的波普色系形成鲜明对照。在艺术中,乡村似乎与现代性绝缘。而实际上,乡村是现代性的影子,如果没有乡村,就没有现代性的狂飙突进,就没有源源不断的能量。


美院也强调生活与土地是创作的源泉,不论是在附中还是本科阶段,外出到自然中写生被称为“下乡”。这个词汇意味着身体和土地之间的亲密接触,以及体力劳作。贴近土地,是一个从库尔贝、米勒、列宾开始,到“鲁艺”,再到马克西莫夫的艺术传统。三位艺术家在求学的过程中,也深深进入这个传统。


乡村的基础是土地和自然界。土地是沉默无声的,就像展览作品中的人物那样没有清晰的面孔。湘西农村是于轶文创作灵感的源泉,他笔下的劳作者在画中赫然屹立,将大地踩在脚下,他们是神话中的众神。土地包含了对生活与人的敬意,三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有土地的美德,试图为那些应当给予感谢的人和物注入光芒,为他们树碑立传。


人们正在用走进自然的方式,将自己从城市的忙碌中解放出来,完成对生命本真的回归。置身于自然中,人们与动物无差别;在土地面前,人类永远是孩子。在《夫妻》中,土地—父母—农民的意象达到了统一。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于轶文 | 夫妻 | 2025 | 布面油画 | 200 × 240 cm




////



偏锋画廊此次展览有着鲜明的研究意识和使命感,用“静”强调感受的重要性,拓展了艺术语言的新维度。“静”的朴素克制也是磨炼艺术品质的方法,它让浮华和焦躁的眼与心向下扎根。展览也彰显了绘画的不可替代性,它提醒我们,艺术应回归对生命的精微感知,绘画的价值也在于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它能锻炼我们的感性和同理心。


观者在安静的凝视中,感受力得以充分展开。艺术家用一双手,用最简单的画笔和颜料,以冷静而敏锐的眼光探索着绘画语言的极限。面对人工智能和丰富的媒介、观念,现在绘画也已经到了必须保卫感性的时候了。代码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关于艺术家

蒋华君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1979年生于湖南,1996年-1997年就读于湖南省艺术学校,2004年-200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关于艺术家

蒋建军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1974年出生于广西桂林,1992-1995年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2001-2004 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师,工作生活于重庆。





关于艺术家

于轶文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1980年生于湖南邵阳,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湖北美术学院绘画学院油画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关于策展人

鲍 栋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1979年生于安徽,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史系,是中国新一代活跃的艺术评论家与策展人,“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联合创办人及艺术总监,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关于画廊   


偏锋画廊坚持对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洞察以及对欧洲及战后艺术大师的探索,并在两者的对话与碰撞中寻找各种可能的艺术力量。偏锋既是中国最早推动抽象艺术研究与发展的重要画廊,也是持续探讨具象绘画在当下多种可能性的主要机构。我们深信,艺术的体验产生于一个又一个的变革中创造的新世界;艺术家的作品正是探索世界的第三只眼睛。对于收藏家,偏锋为其提供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发掘个人独特的视角,只因两者的充分结合才能构建卓越的收藏。我们希望更多的藏家可以秉持鉴赏家的心态,更深入地理解当代艺术以及欣赏画廊发掘、重塑并坚信的艺术家。






其他垂询


王彧涵

sophia.wang@pifo.cn

M: +86 18210011135


邵萍

apple@pifo.cn

M: +86 18310700176



偏锋 评论 | “静”与绘画的关怀——“静距离”展评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