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格式 #5
人工智能艺术:
机器学习时代的新艺术形式
主讲人
郑达 ZHENG DA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跨媒体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创立者
学术主持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地点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a cube多功能厅
时间
2025年6月24日(周二)
下午2:30
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迅猛发展,艺术创作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生成对抗网络(GAN)催生的奇幻作品《神经动物园》,到Transformer模型颠覆文本与图像生成模式,再到开源工具Wekinator实现的人机合作,机器学习正推动艺术从“工具叙事”向“共生叙事”转变。这不仅改变了创作工具,更引发了一场美学观念的革命,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艺术创作的本质与未来。本次演讲将围绕“抗解性与行为美学”“分布式主体性”“开源民主化”三个核心议题,结合丰富的机器学习艺术实践案例,探讨艺术创作的新格局。
郑达,跨媒体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实验室”(Low Tech Art Lab)创立者。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艺委会委员。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艺术系访问学者和韩国首尔CPI研究员。艺术工作聚焦于艺术与科学的跨媒体互动艺术,其创作轨迹焦距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交错点的探索和实践,包括机器艺术、互动艺术、AI艺术装置、媒体剧场等。

在数字技术深深影响和介入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今天,文化生产与艺术实践同样在时代浪潮中发生转向,艺术与科技的合作碰撞出了更多的交融与跨界实践,试图在数字浪潮中通过艺术进行反思和辩证思考。基于此,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未来格式”系列讲座,此系列将围绕“数字批判、媒体艺术创作与科技美学”的主题,邀请国内外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及技术专家共同探讨数字文化中的艺术创作、策展实践与美术馆体验,跨学科实践的可能以及产业行业的未来趋势。
系列讲座将围绕以下维度展开:一是数字人文方法论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分享个人创作经历和概念脉络,观察技术现实与物理体验的间隙中微妙的错位;二是媒体艺术的技术与变革,邀请业内一线内容生产者分享大型媒体艺术项目的台前幕后;三是艺术与科技的交叉创新,邀请研究者、策展人分享跨学科理论建设和文化产业实践的经验。通过这一系列讲座,我们希望拓展美术馆跨学科对话的平台,思考数字媒介与艺术的边界和伦理,进一步推动美术馆在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与社会文化责任。
往期链接:
1. 讲座预告 | 未来格式 #1 —— 本间纯:你从隐匿中看到了什么?
2. 讲座预告 | 未来格式 #2 —— 林琳:跨媒介创新与跨学科研究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