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 ?瀫人君

苏执风
张哲斌:最终还是想回农村,想回家。

张哲斌 ?苏执风
口述人:张哲斌是一位退役军人,转业后曾在金华海关当过领导。他与夫人携手走过四十余年,之后他回到了故乡龙游县汀塘圩,修缮老宅,并与分散在各地的族亲们共同续修了中断了一百二十余年的《汀塘圩张氏宗谱》。一位在他乡度过大半辈子的老人,最终完成了族谱的追溯。如今,他与在金华的家人们常常团聚在汀塘圩的老宅,安享天伦之乐。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我们能否实现世俗意义的成功,都不要忘记从何而来,为何出发。
夏晔
张金源:不让我唱歌,那我死了算了。

张金源 ?夏晔
口述人:张金源是衢江流域最后一批渔民。16岁起,他便以捕鱼为生。他今年62岁了,喜欢在水上大声唱歌,让四面八方都能听到。每天一早,他就开着小船,唱着抖音流行歌曲,穿梭在衢江的货船中间卖鸭蛋。他的小棚子在茂密的竹林里,床头还放着一些录音设备。他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过得逍遥自在。

晶晶 ?火火炜
口述人:晶晶是一位数字游民,全球旅居30多个国家,以游牧的方式从事互联网工作。在不断迁徙的日子和流动的日常中,感受数字与土地的化学反应。尽管她还未想过扎根,但她也在探索建立一个临时社群,在轻量化的亲密关系互动里,给游牧者一个精神原乡。在瀫石光举办的“走走节”期间,她以分享嘉宾的身份参与活动,并策划组织面向数字游民群体的线下社区交流活动。
汪剑泓:给老石雕“第二次生命”,挺好。

汪剑泓 ?火火炜
口述人:汪剑泓,摄影记者出身,曾就职于《衢州日报》,现为乡村文化空间“瀫石光”江南老石雕馆的发起人和运营者、文化传媒公司负责人。十余年来,他在民间默默收藏、保存大量濒于消失的“茶园石”老石雕与石构件,通过修缮旧宅、布设展览,让老石雕在新的语境中“活”过来。汪剑泓将个人的兴趣、生活与文化保护结合于一体,扎根乡野,不逐热闹,顺其自然,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一段关于石头、乡土和记忆的在地叙事。
王炳皓
方六平:花十万买假山装阔,不如买玉米来喂鹅。


方六平 ?王炳皓
口述人:方六平是船厂村人,年逾60岁的他醉心环境保护,致力于丰富龙游县的鸟类品种。他想方设法改善周边水域生态,吸引更多鸟类前来停留,建观测站、造观光船、搭观鸟棚……在他的努力下,龙游瀫入选浙江首批“观鸟胜地”,但他的这份努力,却全因“没有办法”。
一切源自他失败的鸿雁养殖经历。2012年,从事三十年电气焊的他,将全部积蓄投入这个10年后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的品种。期间,家人的反对,合伙人的背叛,洪水的冲击让他一再遭受打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收获了人生爱好——观鸟,并逐渐通过服务各地的观鸟者谋个生活。
投资鸿雁的失败让他沮丧,但观鸟带来的快乐给了他些许安慰。近年来,浙江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让他欣慰,同时,他关于种植莲藕和果树的建议也开始得到认可。或许,将自己生计捆绑在生态环境上的方六平,更知道鸟儿们需要什么。
吴阿平: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田间地头。

吴阿平 ?殷昊
口述人:吴阿平,1969年出生,现任翠光岩村村委会副书记,曾任中埠村妇女主任。多年来,她坚持在村级事务中尽心尽责,默默奉献,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为农村基层治理注入了温情与力量。
葛跃进
蠢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蠢蠢 ?葛跃进
口述人:蠢蠢,22岁,一位阳光帅气的安徽小伙子,干过后厨,跑过外卖。今年,他加入了Cohere数字游民社区,与一些同龄人一起,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直观地体会到了“爱是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清明前,他随数字游民社区成员来到龙游,得知瀫石光在搞“走走节”活动,便报名加入了“都市麒麟”演出工作坊,成了DIY民俗实践(DIY “vernacular”)的临时演员,空闲时还参与了“拥抱春天”肢体创意工作坊。在各式活动中,他感受到了尝试新鲜事物的快乐,并非常享受当下这种自由、轻松的生活状态。与父辈的理念不同,他想换一种活法,找到未来的另一种可能……
李震
汪宏芬、占海燕: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修路。

汪宏芬 ?李震
“我太爷爷是渔民,我家有打鱼证,但现在是休渔期,不能打鱼。打鱼也是靠天吃饭,收入不多,所以我们还养了37只羊、26只鹅、一百多只土鸡。”
“我们一般中饭后放羊,让羊到山上吃草。早上不能放羊,因为草上有露水的话,羊吃了会生病。我们的羊都是吃草的,有时候会喂些玉米。我们家羊肉很好吃,过年的时候羊肉很畅销,吃过的人都说好。”
“我们现在虽然日子不富裕,但不去和别人比,身体健康最重要。如果村里能把到山上的路修一修,小货车能开进去就好了,这样我们可以多养些羊。”
“以前这个山上种有蜜桔,那时候小货车还可以开上去。现在高低不平的,电动三轮车都难开了。”
“我们家是村里条件最差的,平时村里的人都看不起我们。以前被人看不起,现在这里还是一样。”
“我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自己没见识,那时候不像现在通讯发达,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如果当年的我有现在的见识,我会做个独立自主的女人。”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修路。宏芬和大哥年龄都大了,两人身体也不好,渔船很小,晚上打鱼不安全,而且收入也很低。兄弟俩晚上打鱼,早上我去市场卖,好的情况下三个人一天的劳动也就一百多块钱。路修好了,种植养殖的收益会更大,最起码安全有保障。”
“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我相信人在做,天在看,总有一天我们家会好起来的。”

汪宏芬 占海燕 ?李震
口述人:
汪宏芬,1970年11月8日出生,龙游县小南海镇团石村人,家中世代以捕鱼为生,如今靠放羊维持生计。他是遗腹子,父亲去世时,家中尚有四个年幼的兄弟姐妹,分别为9岁、8岁、5岁和3岁。因家境贫寒,他从未上过学,不识字,至今也不会使用微信。他养了37只羊、26只鹅和一百多只土鸡。每天午饭后,他都会来到衢江边放羊。
占海燕,1969年出生,汪宏芬妻子。
辛鱼安
我叫张春香。

张春香 ?辛鱼安
“我叫张春香。”
“年龄?不太记得了,要想想,应该是1967年出生的吧。是五十八岁了?”
“以前的工作?哪有什么工作,就是种田。小学读了几年,认识几个字,就跟着大人做农活了。”
“后来别人介绍结了婚,他比我小两岁。前些年他身子一发胖,得了冠心病,躺着不能干活了。我养了他六年,花了五十多万也没看好,前年去世了。”
“做猪肠这事,是我儿子七岁的时候开始的。当时看到姑姑做这个,看多了也就学会了。那时候找不到别的工作,就开始卖猪肠,一卖就卖到现在。儿子都二十八岁,娶老婆了。这么算下来,也做了二十一年。”


郑晗
姜基洪:我是专业烧上门酒席的。

姜基洪 ?郑晗
口述人:姜基洪,四十岁,衢州江山人,退伍军人,现为“老战友上门酒席”的主厨。退役后,他因在朋友的饭店帮忙,踏上了厨师之路,至今已有19年从业经验,其中9年专注于上门酒席,服务范围覆盖衢州、龙游、常山、开化等地。他认为,一场酒席,不仅比拼菜品味道,更考验整体场面的掌控能力。他计划在三年内组建自己的大型团队,实现一天多场席的目标。对于事业的坚持,源自他最朴素的愿望——让家庭安稳、小孩幸福。他用军旅精神延续厨房秩序,用双手创造属于平凡人的荣耀。
朱姝璇
孙永达:那时候,工厂就是自己的家。我们从来没想过要离开家。

孙永达 ?朱姝璇
口述人:孙永达是龙游县老兵工厂的一位退休老工人。二十岁时,他被分配到丽水龙泉县的兵工厂当木工,制作军需用品。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兵工厂搬迁到龙游县,开始转型制造民用日用品,工人们也跟随厂子搬来龙游安家。1996年,兵工厂破产。孙永达现已七十六岁,因脑梗有些行动不便。他白天经常在院子里和老伴晒太阳,当年随迁的工人家庭也大多还在附近谋生。
金沁蓝
张荣祥:这些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医学的进步。

张荣祥 ?金沁蓝
口述人:张荣祥,男,1952年出生,曾就读于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医院为百姓服务,期间多次被派往衢州、温州等地工作,后又进入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修。因工作出色,回到家乡后被任命为县人民医院院长及卫生局局长。1994年去杭州进修,1999年再次回到龙游县。2012年退休后,接受杭州医院的工作邀请,后又回到龙游县坐诊,多次被返聘帮助坐诊。张荣祥医生以仁心仁术贯通中西,从赤脚医生成长为杏林圣手。
徐佳宁
徐毅:这里不是模板化的网红店,它是我的精神自留地。

徐毅 ?徐佳宁
口述人:徐毅,男,衢州人,1998年的斜杠青年,Sunset Bar瀫馆老板。出于热爱,在乡村开了一家集咖啡、鸡尾酒、音乐、活动为一体的日咖夜酒“乌托邦”。这个空间对他来说,更像是他向往的生活本身,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生意。
谢戎
方素华:当书记时,我最担心的就是洪水。

方素华 ?谢戎
口述人:方素华,1956年出生,当过船厂村的村书记。船厂村是一个小岛,以前村民们出门,要划着小木船才行。要是去江北那边耕地,连牛也要坐船。当村书记时,方素华最担心的就是洪水,因为大家都会困住,出不去。现在,他和老伴住在村里的香樟树下,平时种种菜,种种西瓜。
YY
郑秋菊:如果要说我的故事,那可以讲上几百年。

郑秋菊 ?YY
口述人:郑秋菊94岁了,有8个孩子,但她仍然是一位“甜酷少女”,喜欢小动物,爱吃甜食。她小时候经常逃学,跑到船厂村前的油菜花田里玩。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她在父母的保护下,无忧无虑地长大。19岁时,她遇见了相伴一生的爱人。从那以后,每晚睡觉前,她的床头总会有一杯爱人倒好的水,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他去世。现在,她觉得自己像樟树娘娘一样,做不了更多,但是会一直守着村子,守着祖祖辈辈。她手上的戒指,是用母亲留下的银镯子打的,她天天戴着。


如果您对做口述文本感兴趣,想将口述访谈纳入影像创作,可以尝试接触这些作品哦。?泥小熊猫










《小斧头的田野调查笔记》之“如何做好一份口述文本”
教学现场
刘灼热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心理学专业与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瀫石光瀫村合作社项目负责人,瀫石光“走走节”策划人。
傅拥军
摄影师,策展人,中国乡村摄影艺术中心(泥美术馆)馆长。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任职于浙江传媒学院摄影系。
泥小熊猫

苏执风
一个2006年出生的摄影爱好者,现为生物学专业在读学生。习惯利用摄影进行个人表达和情感交流,期望把整个世界作为拍摄对象,与被摄者产生情感连接。
夏晔
摄影爱好者。
火火炜
浙江科技大学教师,曾任字节跳动版权图片部门产品经理、图虫摄影网产品负责人。曾举办个人影展,摄影书《远游》《远观》曾在东京艺术书展、上海艺术书展展出。摄影书《你收藏的地点》入选OFPiX “比特档案”还乡计划,并在“以书为名”摄影书展、“不熟艺术书展”展出。
王炳皓
媒体从业者,摄影爱好者。
殷昊
葛跃进
67岁,浙江金华人。热爱纪实摄影,喜欢记录百姓日常生活,捕捉市井烟火气息。
李震
热爱摄影,喜欢用镜头记录下自己看到的世界。
辛鱼安
95后创作者,摄影新人。
郑晗
山东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研究生在读。
朱姝璇
目前在武汉上学,是一名摄影系的大二学生。热爱影像,正在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
金沁蓝
武汉传媒学院摄影系学生。
徐佳宁
青岛人,山东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研究生在读。
谢戎
原江苏镇江市工人文化宫艺术中心主任,已于2025年3月退休。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任镇江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YY
自由摄影师,带着小狗一起拍照。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龙游瀫畔·8090 青年创造季”,瞄准龙游县城乡发展的主体空间结构一一龙游瀫,汇聚规划、建筑、策展、艺术、景观等领域有志青年,以群策、群设、群创的方式,从研讨、创见到实践、建造,打造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的“龙游范”——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最终形成“瀫岸”、“瀫村”、“瀫之灵”三大泛艺术板块,通过生态景观、构筑物、艺术装置、文化空间,在地联合等方式,创造瀫畔末来共栖场景,展示青年人对未来城乡、自然和社会生态的价值共识。

瀫村合作社是瀫石光的在地运营机构,旨在连接传统与现代、乡土与青年、自然与艺术。在瀫村合作社,我们希望通过农业合作、民艺复兴、数字游民、空间激活和节日再造等方式,重新发现乡村日常之美,探寻可持续生活方式,使瀫石光成为乡村振兴与未来生活的创想之地。

中国乡村摄影艺术中心(泥美术馆),一个由废弃乡村水电站改建而成的中国乡村摄影艺术中心。它的重要使命是挖掘、呈现、研究和收藏乡村主题影像,包括纪录片、影像装置、口述历史及各种乡村写作文本等。艺术中心有3个主展厅,其中一个专门提供给年轻摄影师,另设有录像厅、艺术书店、驻地之家等。
泥美术馆位于浙江省龙游县溪口未来乡村,原名“黄泥圩水电站”。发起人傅拥军希望通过美术馆探索乡村影像的更多可能性,用艺术行动回应当下“艺术乡建”浪潮。
开放时间:9:00-17:00 免票,每周一闭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