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昨晚正式落幕了!
今年电博的策展人也奔赴在电影节观影前线,并且写下了她作为从业者、电影观众,对本届电影的切身感受。
在一场大雨中,以《阿涅斯论瓦尔达》为结尾结束了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所有活动,幸福程度难以言表,但即便如此,我仍期望能尝试表达这份感受——以一位从业者、一位上海居民,以及最重要的,以一名观众的身份,记录下这如梦如幻又无比踏实的十天。
分享:美美与共的电影与电影院
我们常注意到,一个电影节出现80%的注意力聚集在20%的“爆款”影片上。令人感动的是,今年的电影节打破了过往的“二八法则”,真正实现了一份“每个人都能找到所爱”的多元内容片单。

爱音乐的、爱动画的、爱恐怖片的、爱历史的、爱户外的……兴趣各异的观众,都能在此找到“投其所好”的电影。这份“美美与共”的达成,背后是极其不易且高度专业的努力。从阿涅斯·瓦尔达大师回顾专题的重磅开局,到“巴斯特·基顿”“大卫·林奇”“4K修复”“袁牧之”“成濑巳喜男与市川昆”“卡洛·迪·帕尔马”“IMAX系列”以及“中外电影的百年共振”等专题的陆续公布,每一个系列都让身为影展策划者的我由衷感叹,从选题到选片落定,凝结着众多从业者的心血与梦想。
这份多元化的努力,最终在观众端得到了积极回应。无论是开票前的“意向片单”,还是电影节期间朋友圈的“观后感”,大家的“意愿和采购”尽管迥异,甚至毫无交集。这清晰地表明:选片团队的视角十分开阔,他们挖掘到了不同领域的优秀电影。
今年我最终观看了13部电影,不确定是个人偏好还是片单气质使然,今年邂逅了大量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或者说,又具有高度自觉性别意识的电影,它们占据了我13部观影中的11部。这些影片可细分为三类:“她们早已说过”系列:《自然至上:爱丽丝·盖伊-布拉切不为人知的故事》《盗贼特蕾莎》《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天涯沦落女》《阿涅斯论瓦尔达》;“女性主义的可能性”系列:《琳达!琳达!琳达!》《梦》《失衡的梦想》《黑,红,黄》;“男导演也懂父权恐怖之处”系列:《内陆帝国》《双峰:与火同行》。
在这11部中,我首推意大利冷门佳作《盗贼特蕾莎》。这部为纪念卡洛·迪·帕尔马而选映的1973年作品,其对女性境遇的表达独特而先锋。如果你喜爱《还有明天》或《我的天才女友》,定会被它震撼与打动。

除了经典回响,今年金爵奖主竞赛影片完全超出预期且一票难求,抢到《失衡的梦想》《黑,红,黄》都可以,尤其获最佳影片的吉尔吉斯斯坦电影《黑,红,黄》,它兼具成熟的大师气质与深刻思辨,饱含浓烈的人文关怀,并将独特的在地文化与电影语言完美融合。

最后必须强调:电影的归宿在影院,其表达理应回归公众。电影节,正是为电影提供“家”的所在。当集体观影重回生活,共同体才有可能。今年在《内陆帝国》观影时与千人一同惊声尖叫,是不可复制的神奇体验。
创作:专业且主动的工作人员与最好的观众
电影节的魔力,不仅在于银幕上的光影,更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形态。导演在创作,演职员在创作,对于一个电影节而言,工作人员与观众同样也在进行着“创作”——他们共同塑造着电影节的氛围与体验。

在这个“躺平”和“摆烂”常被提及的时代,主动投入、尽职尽责的劳动者显得尤为珍贵。而今年电影节,恰恰汇聚了这样一大批人。他们用专业性和热情,打破了“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的调侃,让人真切感受到:行动权,在每个人手中。今年的电影节,正是由这样一群专业且主动的工作人员与最好的观众合力完成的杰作。
有幸观摩带主创映后见面的场次,主持人做足了功课,表达得体且谦逊,避免了空谈与自恋。现场翻译不仅语言能力了得,更能同步讲话者的语气,将表达者的激情融入自身工作的激情之中。取票处工作人员不仅在指引上做足了动线调研以避免拥堵,甚至对转场到附近影院的路线与时间十分熟悉,随时为观众提供精准建议。
这份由工作人员精心搭建的舞台,最终因观众而鲜活。无论是策展还是参与活动,我总是感叹:上海有着最好的电影观众。大家花钱、花精力、花心血……这一切的动力,都源于对电影的爱。

这些超出单纯工作或消费范畴的行动,构成了电影之城里最珍贵的城市精神。它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选择里:
你可以在一部电影放映结束时鼓掌,也可以不;
你可以轻声提醒习惯“打卡”“公放”的观众“不要屏摄”“手机静音”,也可以不;
你可以对检票员、物料发放员、保洁员、志愿者、创作者说“谢谢”,也可以不;
你可以对转票网友说“祝你今天顺利”,也可以对收转票的网友说“祝你观影愉快”,也可以不;
你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电影时连发10条社交媒体状态广而告之,也可以不;
保持“可以”的可能性,也尊重“不”的可能性。
这正是电影教会我们的精髓:自由、平等、博爱,在电影节这个特定的时空里,由每一位参与者共同参与,共同实践。
灵感:“电影之城”不只十天
电影节期间,一位典型观众的24小时是如何度过的?赶上午10点的首场电影,或是下班后奔赴18:30或20:40的夜场电影;刷转票信息,观影后在豆瓣标记,在小红书刷到SIFF内容,与好友分享梗图;观影时,目睹屏摄、喧哗或调情,或是“出警”;辗转电影院之间,或是在梧桐树下散步偶遇电影人;深夜小酌、骑行或打车归家;匆匆入眠,翌日再次启程。

所有这一切,在短短十天内发酵。局外人或许视为“悬浮”或“泡沫”,但这氛围恰让我想起张爱玲在《封锁》中写到“整个的上海打了一个盹,像是做了一个不近人情的梦。”我们共同搭乘着电影这辆“电车”,车厢内上演着浓缩的爱恨情仇。在这被压缩的时空里,情感被放大,却又无比真实地回应着今年SIFF的主题——“每一帧,都是生活”。
在这个匆忙的世界,能心无旁骛地沉浸在故事里、光影里,与朋友相聚、探讨在意的议题,是一种宝贵而奢侈的生活方式。我们也期待“电影之城”不止十日,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的电影活动,持续书写我们与电影的故事。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