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格式 #6
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性
主讲人
漆贞贞 QI ZHENZHEN
教育家、研究者和技术专家
学术主持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地点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a cube多功能厅
时间
2025年6月26日(周四)
下午2:30
汪洋与漆贞贞于2014年在纽约创立跨学科艺术团体zzyw。他们通过艺术、研究与技术实践,探讨现代计算对文化、生态及教育的影响。作品于全球多地展出,关注数字主权、劳动与可持续性。他们提出“计算云雾”概念,反思预测性计算的普遍影响。借鉴福柯与维纳的理论,他们发展协作实践。项目如 ThingThingThing(基于Unity/GitHub的协作平台)让参与者创建自主演化的数字实体,揭示技术运作机制。 众鸣山(游戏/装置)则利用大语言模型生成需集体解读的模糊叙事,以此探索AI的非确定性。zzyw避免将AI简单视为威胁或工具,主张双轨并进:“祛魅化” 关注技术的社会与物质基础;“返魅化” 则拥抱模糊性以激发创意。其“计算云雾”旨在为系统引入不可预测性,在自动化趋势中寻求更具主动性、诗意的人机共生关系。


漆贞贞,现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数字媒体系助理教授。她和汪洋于 2014 年在纽约创立zzyw。两人作为跨学科的教育者,研究者,编码技术人员,艺术家和设计师,致力于通过批判性技术实践与推测性研究探讨现代计算在文化、政治、生态与教育中的影响。其作品曾展于纽约新美术馆、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北京今日美术馆、E-Literature Organization 媒体艺术节及瑞士巴塞尔 HEK 等机构,并先后于 EYEBEAM、Pioneer Works 驻留。两人提出 computational haze(计算雾霭),长期关注数字主权、劳动与生态可持续性等议题,参与当代技术治理讨论。其“计算云雾”旨在为系统引入不可预测性,在自动化趋势中寻求更具主动性、诗意的人机共生关系。

在数字技术深深影响和介入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今天,文化生产与艺术实践同样在时代浪潮中发生转向,艺术与科技的合作碰撞出了更多的交融与跨界实践,试图在数字浪潮中通过艺术进行反思和辩证思考。基于此,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未来格式”系列讲座,此系列将围绕“数字批判、媒体艺术创作与科技美学”的主题,邀请国内外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及技术专家共同探讨数字文化中的艺术创作、策展实践与美术馆体验,跨学科实践的可能以及产业行业的未来趋势。
系列讲座将围绕以下维度展开:一是数字人文方法论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分享个人创作经历和概念脉络,观察技术现实与物理体验的间隙中微妙的错位;二是媒体艺术的技术与变革,邀请业内一线内容生产者分享大型媒体艺术项目的台前幕后;三是艺术与科技的交叉创新,邀请研究者、策展人分享跨学科理论建设和文化产业实践的经验。通过这一系列讲座,我们希望拓展美术馆跨学科对话的平台,思考数字媒介与艺术的边界和伦理,进一步推动美术馆在数字时代的知识生产与社会文化责任。
往期链接:
1. 讲座预告 | 未来格式 #1 —— 本间纯:你从隐匿中看到了什么?
2. 讲座预告 | 未来格式 #2 —— 林琳:跨媒介创新与跨学科研究
3. 讲座预告 | 未来格式 #3 —— 王乃一:思辨性虚构作为策展方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