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Wolfgang Tillmans, Weltraum, exhibition view, Albertinum, Dresden, Germany (2025). ?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Photo: Klemens Renner.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

Wolfgang Tillmans
寰宇之境
Weltraum
阿尔贝提努博物馆, 德累斯顿,德国
Albertinum, Dresden, Germany
2025年3月8日-6月29日

寰宇之境(Weltraum)是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时隔五年以来在德国举办大型美术馆个展。继在美国与加拿大举行全面回顾展后,本次展览聚焦他自2022年以来创作的新作。

提尔曼斯最新摄影系列的起点,部分源自一场从美国西岸数字科技中心旧金山启程,经关岛延伸至东南亚的旅程。在香港、台湾、蒙古等地区,他持续追踪互联网企业与人工智能公司留下的物质痕迹,观察这些产业如何将迥异的地理位置编织成紧密的全球网络。

展览核心呈现了与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馆藏历史作品对话的大尺幅影像,在当代语境与历史脉络间构建起流动的交流场域。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Wolfgang Tillmans, Weltraum, exhibition view, Albertinum, Dresden,Germany(2025). ?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ten. Photo: Klemens Renner.

关于艺术家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摄影:Mustafah Abdulaziz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

Wolfgang Tillmans

1968年出生于德国雷姆沙伊德,他在1990至1992年间求学于英国伯恩茅斯和普尔艺术设计学院。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他的作品就集中体现出一种崭新的摄影的主体性,他将亲密感、趣意玩味,连同社会批判以及对既定价值和社会阶级的质疑融合在一起。他浑然一体地结合了不同的类型、主题、技法和布展方式,拓展了摄影媒介的传统表现形式,并且用他的实践持续地探讨一个基本问题?在这个影像日渐饱和的世界里,图像的创作究竟意味着什么?鲜少有艺术家能够像沃尔夫冈·提尔曼斯那样塑造当代艺术的面貌并对年轻一代影响至深。2000年,提尔曼斯获得了伦敦泰特美术馆每年颁发的“透纳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摄影师以及首位非英国籍的获奖艺术家。


相关链接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个展在德国德累斯顿Albertinum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于吉,《Flesh in Stone - Components #6》, 2025。展览现场,And So, Change Comes in Waves鲁汶大学,比利时,2025年 / 图片致谢鲁汶大学,摄影 ? Marijke 'T Kindt。

于吉

Yu Ji
And So, Change Comes in Waves
鲁汶大学植物园, 鲁汶,比利时
KU Leuven, Leuven, Belgium
2025年5月17日-永久

很高兴和大家分享于吉的新近作品《Flesh in Stone - Components #6》(2025)正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植物园展出中,之后将被永久安置在鲁汶大学的旧解剖学讲堂旁。

于吉的雕塑作品以人体为题材,关注身体被塑造的方式。这种塑造的依据并非来自现实而是艺术家的主观记忆。断肢以水泥雕塑的方式在作品中呈现,如同在历史中被损毁的人物塑像。

展览的子题 “Makeable Human”发想于现代医学的主要驱动力:将人体认知为可被塑造的对象,认为医学可以治愈各种残疾、疾病和功能障碍。这指向了诸多伦理问题,如不被渴望的身体的局限和风险,以及无法被实现的完美形态。在此次创作中,于吉考虑了医学中克隆体和雕塑中身体的区别。她放弃了“克隆”,决定不再复制真实存在的身体,而是使用不同人身体的部分来构建一具新的身体。这件作品中下半身的原型来自艺术家六岁的儿子,置于其上的是成年男子的躯干。然而,这具身体的左肩在右侧,右肩在左侧,并且身体被压缩至只剩核心,没有手臂或头部。在应该有头部的位置,于吉增加了一个类似肩膀的部分,并配上孩童的两个膝盖,使得身体显得更加怪诞。于吉这样描述自己的作品:“这具身体是破碎的。如果这种不完整来自于肉体,那么肉体会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这种不完整性会焕发生机。”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于吉,《Flesh in Stone - Components #6》, 2025。展览现场,And So, Change Comes in Waves鲁汶大学,比利时,2025年 / 图片致谢鲁汶大学,摄影 ? Marijke 'T Kindt。

关于艺术家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于吉

Yu Ji

于吉1985年生于上海,目前生活工作于纽约和上海。她的创作包括装置、表演和视频等媒介,其中雕塑是她工作的核心。于吉的近期作品大都基于对特定地域的研究,以及对特定地点进行地理和历史叙述的能力。她专注于以时间、空间和移动来创造的想法,通常使用最少的材料,将非物质和无形的事物注入物质存在。于吉近期个展包括:“藏我于你腹中”,佩奇当代艺术中心,普拉托,意大利(2024);“我们是复形叠影中的一个,我是整体中部分的集合”,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2023);“一客,一主,一幽灵” ,橘郡艺术博物馆,科斯塔梅萨(2023);“贝壳小姐,Δ和两个O”,CCA柏林当代艺术中心,柏林(2023);“无视阴影”,赛迪HQ画廊,伦敦(2022);“荒弃的泥土”,奇森黑尔艺术空间,伦敦(2021);“于吉:即兴判断II”,西岸美术馆,上海(2021);“Forager”,铜仁路联合公寓,马凌画廊,上海(2020)。

相关链接

新讯丨于吉丨比利时鲁汶大学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陈可

Chen Ke
无名包豪斯
Bauhaus Unkown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UCC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2025年5月17日-9月7日

2025年5月17日至9月7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陈可:无名包豪斯”,展出艺术家陈可自2020年开始创作的“包豪斯女孩”系列的最新作品。自2000年代初登上艺术舞台以来,陈可(1978年生于四川)以富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广受关注,其艺术实践深入探索了更广阔的社会与历史语境下个人情感的复杂性。本次展览汇集了60余件绘画、纸本创作,以及特定场域毛毡壁画,聚焦包豪斯学校女性群体及其往往被忽视的贡献,尤其是编织工坊中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与对编织与纺织艺术的深远影响。此次展出作品的感染力在UCCA所在的北京798艺术区的特殊语境下得到进一步凸显——这片后工业建筑群最初由德绍国家设计院的建筑师于1950年代设计,1925年至1932年包豪斯曾在这座东德城市达到其发展巅峰。陈可以跨越时空的多维视角,重新回望包豪斯的历史,通过细腻而充满情感张力的图像,将包豪斯的色彩与意象巧妙融入细腻的叙事之中。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包豪斯作为创新策源地的重新审视与重构,更通过对这段历史中被边缘化的女性群体的致敬,揭示了其长期被低估的艺术影响力与创造性贡献。“陈可:无名包豪斯”由UCCA馆长田霏宇策划。

UCCA北京所在的798艺术区前身为工业园区,园区内为1950年代由东德建筑师设计的包豪斯风格厂房。展览自构思之初就希望与坐落于此的UCCA的建筑空间展开对话,从而展现艺术家陈可对空间与记忆的探索。在《工厂No.3》(2024)和《工厂No.4》(2024)中,陈可描绘了如梦幻般的工厂建筑。这些工厂,无论虚构还是基于现实,皆由抽象的色彩层次、形态以及碎片化的细节构成,仿佛在追溯这片土地从工业园区到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地标的变迁,同时也呼应了包豪斯所倡导的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相融合的理念。

作为本次展出的两件重要作品,《安妮·阿尔伯斯在织布背景前》(2024)与《睡梦中的安妮》(2024)展现了包豪斯那段被忽视的历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安妮·阿尔伯斯(Anni Albers,1899—1994)。阿尔伯斯进入包豪斯时原本希望学习绘画,最终却进入了编织工坊。在那里,她将这一媒介重新定义为一种充满力量与表现力的艺术表达,如今她已被公认为纺织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受现代编织与抽象绘画之间紧密关联的启发,陈可拓展自己的绘画语言,重构了包豪斯历史档案中的阿尔伯斯的照片——色彩与线条被视作编织元素,交叠的几何色块既建构出人物造型,也构成了画面的色彩肌理。 

场域特定作品《Unknown》(2025)则深入探索了包豪斯学院的历史与形式创新。这件巨幅工业彩色毛毡壁画是陈可专为UCCA展厅创作,展现了艺术家受包豪斯理念启发,在遵循与突破之间对绘画语言的持续拓展。作品素材取自两张历史照片:一张是知名的包豪斯大师合影,另一张为包豪斯编织课堂的合影。陈可借鉴包豪斯纺织品的鲜明几何图案与丰富色彩质感,根据水彩小稿,先用彩纸进行拼贴构图,再于展厅中组合毛毡,重新建构历史照片,这同时亦是对约瑟夫·阿尔伯斯和安妮·阿尔伯斯的色彩理论的回应与致敬。

展览还呈现了“黑色背景的彩色梦”(2022)等纸本系列作品。这些作品综合运用水彩、油画棒、铅笔与拼贴等多种媒介,在艺术家最擅长的绘画领域之外,以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方式探索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可能性。艺术家柔化了学院派严谨的几何结构,将其转化为犹如梦境般的构图,唤起一种情感上的亲密感,与包豪斯结构性视觉语言形成鲜明对比。

“陈可:无名包豪斯”重新审视了通常以男性视角为主导的包豪斯历史,将目光转向这场现代主义浪潮中被遮蔽的“另一面”——女性参与者。尽管这些女性艺术家的姓名与故事已随时光流逝而湮没,陈可仍以敬意追索其创造性贡献,尤其聚焦包豪斯鼎盛时期编织工坊的女性群体——她们极具实验性的艺术实践与观念严谨性即便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依然令人深受启发。“陈可:无名包豪斯”与包豪斯风格的UCCA场馆形成对话,通过艺术家极具个人化与情感共鸣的视角,重新勾勒出这段被遗忘的历史,邀请观众一同思考应如何重新书写这一既鼓舞人心又不尽完美的文化遗产。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陈可:无名包豪斯”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5。摄影:孙诗。

关于艺术家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陈可

Chen Ke

1978年出生于四川省,她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近期个展包括“包豪斯女孩–剧场”(?浩登画廊,巴黎,2023);“无名女艺术家”(C5CNM空间,北京,2020);“和爸爸聊天才是正经事”(余德耀美术馆,上海,2018-2019);“梦·露”(?浩登画廊,?港,2016);“密林——陈可近作展”(星空间,北京,2015)。部分群展包括 “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中国美术馆,北京,2024);“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肖像”(龙美术馆,上海,2023);“余德耀基?中国当代艺术精选”(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洛杉矶,2021);“雨滴的阅读——西部艺术家文献展”(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17);“中国私语——乌利·希克收藏展”(伯尔尼美术馆,瑞士伯尔尼,2016)。她的作品被纳入诸多机构收藏,其中包括荷兰沃林登美术馆,瑞士乌利·希克收藏,英国弗兰克斯-苏斯收藏,瑞士BSI艺术基金会,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和上海龙美术馆等。

相关链接

北京UCCA夏季双展,“陈可:无名包豪斯”与“廖斐:如人有目”共同开启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张云垚

Zhang Yunyao
面容:卢浮宫藏品中的希腊和罗马肖像艺术
Visages, L'art du portrait grec et romain dans les collections du musée du Louvre
费纳耶美术馆罗德兹,法国
Musée Fenaille, Rodez, France
2025年6月7日-11月2日

肖像艺术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着多种角色。这些肖像曾是权力的象征、记忆的载体,或是给神祇的供品。如今,它们则代表了古典文明的面孔——或更准确地说,是众多面孔的集合。

本次展览以全新的视角呈现古代肖像艺术,并围绕当前研究中的三大核心问题展开探讨:肖像这一艺术类型是如何通过艺术手段被界定的?在古典时代,它发挥了哪些社会功能?自希腊化时期起,肖像为何及如何成为权力表达的主要方式?

肖像画确实是一种艺术性的再现,而非现实的写实照相。展览“面容”通过对古代艺术一项重要成就的探索,进一步拓展了这一命题。这项成就既令人惊讶地具有现代气息,又在根本上迥异于我们的思维范式

张云垚的系列作品“时间”中的作品在此展览中展出。该系列是艺术家从2021年创作至今的百幅同尺寸毛毡作品,其中阶段性的呈现也正在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的群展“360°:我们为何绘画?”中展出。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Installation view of  "Visages", Musee Fenaille, Rodez, France 2025. “面容”展览现场,费纳耶美术馆,罗德兹,法国,2025. Photo by ZHANG Yunyao 图源张云垚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Installation view of  "Visages", Musee Fenaille, Rodez, France 2025. “面容”展览现场,费纳耶美术馆,罗德兹,法国,2025. Photo by ZHANG Yunyao 图源张云垚

关于艺术家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张云垚

Zhang Yunyao
张云垚(生于198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艺术家借助毛毡这一非传统艺术媒材,积极地探索了传统素描的多样可能性,以拓宽传统素描范式。在艺术实践中,艺术家深度研究与艺术史、记忆、欲望、权力及人类状况相关的复杂主题。透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刻探讨,艺术家谋求超越文化及当代社会的禁忌,激发观者对艺术作品所涉议题的深入思考与共鸣。
其作品曾在天目里美术馆(杭州,2025)、卡昂美术馆(法国卡昂,2023)、里昂当代艺术双年展(法国里昂,2022)、青岛市美术馆(青岛,2021)、Zeno X Gallery(安特卫普,2021)、费奈耶博物馆(法国,2021)、瓦图艺术节(比利时瓦图,2021)、chi K11 美术馆(上海,2016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5 )和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2013 )等机构展出。他的重要个展包括“异化殿”(和美术馆,广东顺德,2024)、“异化殿”第二部分(东画廊,上海,2024)、“出神殿”(乔空间,上海,2019)、“皮肤 手势 身体”(东画廊,上海,2017 )、“希冀之外,畏惧之外”(贝浩登,香港,2017 )、“晚祷之后”(东画廊,上海,2015 )、“触点”(01100001画廊,北京,2013 )、“醚境”(东画廊,上海,2013 )、“悖论盒子”(东画廊,上海,2011 )等。
相关链接

艺术家动态|张云垚作品正在法国费纳耶美术馆与卢浮宫的合作展览“面容”中展出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

Wolfgang Tillmans

没有任何征兆预示这一刻——又或许一切早已埋下伏笔

Nothing could have prepared us —— Everything could have prepared us
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巴黎

Centre Pompidou, Paris, France

2025年6月13日-9月22日
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将给予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充分的创作自由,这位艺术家为此将打造一个突破性的项目,为巴黎这座地标建筑的年度计划压轴收官。他将进驻公共信息图书馆(Bpi)二楼空间,在这场策展实验中重构6000平方米的场域——通过将自己的作品与图书馆空间建立对话,既从建筑学视角发起诘问,又对知识传播场所的功能本质进行重新审视。
这场展览将通过多元摄影流派,回溯艺术家近四十年的创作实践——其展陈顺序与内在逻辑皆根据图书馆空间特性量身打造。作品以极其丰富的形态呈现:或借助墙面垂直延展,或依托桌面水平铺陈,彻底打破了任何既定的分类法则。
除了摄影作品外,沃尔夫冈·提尔曼斯还将影像、音乐、声音和文本融入这场宏大的装置中。他运用场景叙事手法,巧妙利用图书馆的固有特征,揭示其艺术创作与这座知识圣殿之间的微妙共鸣。艺术家将前所未有地展现其驾驭空间的非凡天赋——这种对空间的干预能力,正是自1993年以来他历次展览的鲜明特质。
此次展览将通过对艺术家档案与最新创作的并置,凸显其自1989年以来改变世界的几组辩证关系:曾经稳固确立如今却岌岌可危的社会进步与自由、社群构建的新范式,以及流行文化表达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嬗变。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完整策划了本次展览,并特地为展馆空间创作了多件新作。
本次展览将特别推出配套画册,并同步发行法语版《提尔曼斯读本》Tillmans Reader)增订本。该文集不仅首次译成法语,更汇集了与艺术家相关的各类评论文章及深度访谈。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Wolfgang Tillmans, Nothing could have prepared us – Everything could have prepared us, exhibition view, Centre Pompidou, Paris, France (2025). Photo: Jens Ziehe.

相关链接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即将在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个展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玛玛·安德森

Mamma Andersson

镜中戏

A history over and over again

和美术馆,佛山

HE ART MUSEUM, Fo Shan

2025年6月27日-9月14日

2025年6月27日起,和美术馆将呈现瑞典艺术家玛玛·安德森(Mamma Andersson)的亚洲首次大型个展《镜中戏》(A history over and over again)。本次展览汇集艺术家自2014年至2025年间的30余件代表作品,勾勒其十年来艺术实践的丰富面貌,并将首次呈现艺术家为此次展览特别构思的全新系列画作。

安德森用绘画重建观看的方式,引导我们的目光穿透一面迷雾重重的镜子。她惯于使用拼贴式的构图和剧场化的布景方法,重构记忆中的黑白老照片、电影镜头、剧场场景或是室内装饰,以画布作舞台,排演一场悬而未决的剧目。我们搜索画中人物的视线,试图从他们的目光中找寻到一丝故事的蛛丝马迹,却发现终是一场徒劳——那些隐去头颅的躯干,难以辨析情绪的面部,而汇聚了一切真相的瞳孔本应所在的位置,仅有一片空白。

而安德森笔下那些人物缺席的室内空间,则将家具、镜子、地毯等日常物件推向幕前,成为主角:它们静默不言,却富于暗示,试图调动起观众的所有感官,引导我们猜测故事的来龙去脉。色彩在其中悄然引导着情绪的流向,微妙而强烈。她独特的厚重涂抹与松散水洗的笔触,则使画作呈现出更加耐人寻味的质感。反复出现的古典雕塑将不同的场景串联,我们终于了然,这是无数个故事,也是同一个故事。

此次在和美术馆的展览依循艺术家创作的三大主题展开——从忧郁的风景到日常物件,再进入私密的室内空间,在弧形展厅内排演一场扣人心弦的心理剧目。观众的目光将追随安德森的作品,一层层剥开她笔下那既温柔又充满谜团的精神世界。

关于艺术家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Photo by Patrick Miller, 2015

玛玛·安德森

Mamma Andersson
1962年出生于瑞典吕勒奥,1986年至1993年就读于斯德哥尔摩皇家美术学院,目前在斯德哥尔摩生活和创作。作为北欧当代绘画的代表人物,安德森的作品以独特的纹理笔触、松散的水彩洗染和对比鲜明的线条展现出一种全新的绘画语言。这些作品通常以全景形式呈现,灵感广泛来源于图像档案、电影剧照、剧场布景和古旧的室内设计,同时也融入了她在瑞典北部稀疏地貌中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北欧具象画作与民间艺术的元素。这些丰富而复杂的细节指向了艺术家对绘画过程的长期实验,既让人联想到19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又反映了当代艺术家对心理层次构图的兴趣。安德森的作品大多围绕黯淡的风景和平凡的室内空间展开,即便画中出现人物,也依然保持叙事的模糊性,留给观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相关链接

六月重磅|玛玛·安德森(Mamma Andersson)和美术馆亚洲首展《镜中戏》
和美术馆 展览预告 | 玛玛·安德森:镜中戏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剧照:大卫·克拉耶博,《木雕师与森林》,2025年,单频道影像装置(彩色,立体声),时长:可变。艺术家 / VG Bild-Kunst(德国艺术家版权协会),波恩 2025

大卫·科拉耶博

David Claerbout

在窗前,感受历史的脉动

At the window, Feel the heartbeat of history

加斯比克城堡, 莱尼克, 比利时

Caasbeek Castle, Lennik, Belgium

2025年6月27日-11月16日

www.kasteelvangaasbeek.be 

大卫·科拉耶博最新影片《木雕师与森林》将于加斯比克城堡迎来首映。

《木雕师与森林》细腻地刻画了一位离群索居的年轻人,深入展现了他唯一、看似平常的日常——木雕。影片交织着两个互补视角:室外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室内则是孤独的木雕师。影片遵循真实的时间,以渐进的方式呈现极致缓慢的木雕过程。然而,他手艺的最终成果已然蕴含于当下的每一次动作之中,即便那成果尚在遥远的未来。当观众目睹森林消逝,树木被一棵棵砍倒,时间流逝的力量便在此刻被强烈感知。

除这部新作外,大卫·科拉耶博的一系列作品将融入城堡具有历史意义的房间中。这些作品本身为观众解读加斯比克城堡的藏品与建筑开启全新视角,将其诠释为时间的层叠印记或交汇枢纽。

译自展览新闻稿

关于艺术家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大卫·克拉耶博(David Claerbout),2017;摄影:Koos Breukel

图片来源:大卫·克拉耶博 ? David Claerbout | Bildrecht, Wein, 2018

大卫·科拉耶博

David Claerbout
大卫·克拉耶博,1969年出生于比利时科特赖克。他曾就读于安特卫普国家美术学院和阿姆斯特丹国立视觉艺术学院。现于安特卫普和柏林生活、工作。大卫·克拉耶博最初接受过绘画上的训练,更以其在摄影、影像、数字技术和声音方面进行的创作而闻名。他的艺术实践围绕着瞬时性与持续性的概念、悬置于静止与运动间的张力中的影像、以及延展时间与记忆的体验。他擅于通过创造大型影像装置来使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无论是通过构建屏幕中投影影像与观者之间的联结,或是创造屏幕本身与展览空间之间的空间关系,又或单纯地任由“一个场景因观众的在场与一点点时间而发展为另一个场景”这一过程自然地发生。
以上展讯排序按照各展览开幕时间先后顺序
文字除特别说明外,均摘自机构发布的展览新闻稿

图文版权归属萃舍云集当代艺术中心或署名作者,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使用。请联络 info@thecloudcollection.org获取复制和转载授权。

Copyrights to all images and text remain with The Cloud Collection or named authors. No reproduction or reprinting permitted without authorization. 
Please contact  info@thecloudcollection.org for reproduction/reprinting authorization.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Cloud Artist | 收藏艺术家机构展览合集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