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齐云,画家、装帧设计师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硕士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在现当代视觉艺术领域,“城市”始终是一个充满张力的主题,它既是现代性的象征,亦常被视为精神异化的符号。从印象派对巴黎街景的光色捕捉,到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都市孤独叙事,再到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拼贴式城市再现,艺术家们不断尝试以不同风格描绘城市的复杂肌理。

《城市天际线》,2024

《树隙间的窗》 2022
城市,作为人群大规模聚集的空间,其空间密度与社会节奏往往导致异化体验的生成,这种由拥挤与效率驱动的生存状态,常会引起生活在都市之中人们的心理压抑与束缚之感。"逃离都市",成为现代性困境的典型应对策略,人们往往向往着田园牧歌式的"诗与远方",试图在自然山野中寻求片刻的喘息。

《山花公路》,2024

《咖啡馆的12:30》,2022
然而,艺术家王齐云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阐释路径,诗性的体验本质上并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定,而是根植于主体意识的自觉重构。在看似平凡的都市日常中,通过凝视和观察建构起属于我们个体的不一样的意义。就如艺术家本人所说:“其实诗不必远方,亦如道不假外求,超越现实的自由之境就存在于我们心中,真正要寻求的,是在平凡生活之中安顿自己,是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的《城市之诗》系列作品,是艺术家细腻观察的视觉化呈现。这些画作描绘了街角、校园、餐厅、咖啡馆等日常场景,但并不刻意表现某种特定的城市景观,也没有对生活场景做出精细化的描绘。他凭借训练有素的观察力,在平凡事物中捕捉瞬间的美感。不经意间的目光所及,眼前的寻常景象便能呈现出动人的形式感,同时兼具如画的视觉魅力、如诗的内在韵律。对于艺术家本人而言,漫步于城市街头巷尾,既是一种视觉的观赏,也如同在阅读一部流动的画卷。其绘画行为本身,亦是一种独特的诗意书写。

《初冬的树 壹》 2021

《傍晚的酒吧》 2023
海德格尔曾在《筑·居·思》中提到“诗意的栖居”。这一概念,并非是简单地指向浪漫主义的生活美化,而是关乎我们在栖居的空间内对个体经验和存在本质的深刻思考。王齐云的内心独白也恰是对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理论的当代诠释,同时也是对现代都市空间内个体精神异化的创造性回应。

《春天的公园》 2023

《咖啡馆的藤椅》 2023
从画面语言来看,《城市之诗》更像是一系列城市风貌的速写集,鲜活、也有着艺术家深沉的情感。在高度平面化与装饰性的视觉风格下,重新建构了现代生活景观。


Maurice Denis作品
画作的形式,某种程度上也回应了纳比派代表人物Maurice Denis的表现理念。Maurice Denis的绘画方法以强调平面性、装饰性和象征性内容为特征,通过对色彩、构图和形式的创新,表现整体构图的和谐。他曾说:“当画面被处理成马或是裸女什么时,这本质是覆盖了某种秩序集合而成的色彩平面。”尽管Maurice Denis的作品充满象征意味,但他并未完全脱离自然观察。他的一系列风景画和对城市生活题材的描绘,在简化的形式中仍保留了对光线与季节变化的敏锐捕捉,让人看到一种平面色彩的秩序。


Albert Marquet作品
简洁空灵、不带一丝喧嚣的场景,和颇具平面装饰性的表现与内敛的抒情性,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位给予城市景观题材以诗意的画家、野兽派重要代表之一Albert Marquet的视觉语言。他对光线戏剧性效果的敏锐观察和熟练利用,也诗意地再现了巴黎、以及他所熟知的土壤的光影变迁。

《下午茶》 2022

《圣诞餐厅》,2021
在王齐云的《城市之诗》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光与影的微妙互动所营造出的暖意、氛围与动感的错觉。这种看似不带情感性的写实风格背后是静谧无声的色彩力量。它让观者的注意力从“场景再现”转向“形式本身”的美感体验。在城市生活的肌理中发现并创造诗意,将心灵的安适扎根于日常的土壤之中。他画笔下的城市,不仅是我们的栖居之所,同时也是一首给予心灵慰藉与灵感的诗。
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精神内核的传递,也在于与公众生活的深度联结。越婷惠美术馆引入艺术家王齐云的艺术品周边,通过将艺术作品置于可触可感的生活场域,推动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让艺术家对于"诗性体验"与"自我对话"的思考与感悟融入我们的生活日常,在艺术精神的延续中拓展更多维度的可能性。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