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月行为表演《时间轻语——有去》
在“以花为名”的上海明珠美术馆的开幕现场,艺术家孙月从截成两半的长凳一头捧起一团蒲公英种子,经由现场观众的相互传递,种子逐渐散落而去,从而构成了她的行为表演《时间轻语——有去》;而在展厅的另一处角落里,另一半长凳上已长成的蒲公英花茎,则以白瓷的材质恒久留存,取名《时间轻语——无回》。孙月认为,蒲公英是“时间轻语,有去无回”。她用瓷土和植物,“让时间可视,也让消亡永存。”
孙月作品《时间轻语——无回》
作为疫情以来明珠美术馆策划举办的首个新展,“以花之名”汇集了25位国际当代艺术家的逾150件精彩“花”主题创作。既有艺术家从未发表过的近期新作,也有值得回味的经典代表作。花的元素、意象、表征,以丰富繁荣形式集中展现…从真实的花卉装置,直至颇具试验性的艺术形式,都在展厅中错落呈现。
上海明珠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李丹丹女士
上海明珠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李丹丹女士表示,在疫情肆虐全球的2020年,这是一次以花与艺术的名义发起的“紧急召集”,是对当下景况的诗意回应。明珠美术馆希冀通过当代艺术家们在同一主题下相互关联又迥然各异的多元创作,探索艺术语言的新方式、新表达,提出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之间的新议题、新思考。
花火
人们本能贪恋花的娇艳盛放,但蒋志却在他的摄影作品《情书》里,向花朵喷上酒精,让绽放的花朵在火中燃烧。你可以视为一种对美的毁灭,也可以看做一次对美的升华。总之,在蒋志看来,那是属于他的“恒久之恋”。
蒋志 《情书 之30 》艺术微喷
贯穿荒木经惟一生的《Lust Flowers系列》是艺术家以花之意象对“爱、生与死”的表达。荒木用丙烯颜料为花瓣着色,就像为花朵画上浓妆一样,将自然界不存在的颜色附着在花瓣之上,本应枯萎的鲜花在浓烈的色彩之下得到了另一种永生,将日本文化中的“物衰”之美,在花叶盛衰间缠绕进人的生死之中。
荒木经惟一生《Lust Flowers系列》
花世界
自然、生命与时间的交织论题在徐冰作品《在美国养蚕系列三:蚕花》的并置对比照片中得以体现。该照片记录了1998年作品在纽约巴德学院美术馆的首次展示情景。在展览大厅,徐冰用新鲜的桑叶插成巨大的花束,上面放了几百条即将吐丝的蚕。开幕式上,蚕在树枝上啃食桑叶,不久,蚕陆续在上面吐丝作茧。这瓶花束也由葱绿茂盛的枝叶变为金银色蚕茧满布的枝干。
徐冰作品《在美国养蚕系列三:蚕花》1998 影像记录
同场展出的梁绍基摄影作品《丝影》等,也延续了他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的“自然”系列创作探索。梁绍基三十多年来专注养蚕。一蚕一世界,一花一宇宙。梁绍基用丝网进行摄影,进而诞生了《丝影》系列。“世界、宇宙、或精神就是一张网,我透过这张网去拍摄蚕茧,充满了对生命的想象——空茫、哀伤、顽强。”
梁绍基摄影作品《丝影3》彩色C-Print
花语
早年在东京学习设计时平面模特的工作经历,让艺术家清川阿莎美 Asami KIYOKAWA萌生了“挖掘照片中人物背后隐藏的性格与故事”的创作灵感。这种灵感在日后逐渐演变为将刺绣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东京怪物》系列中,艺术家选用20世纪90年代时尚杂志中的街拍,将其作为创作的刺绣素材,重塑妖娆、纷乱、迷惑的东亚文化的特殊视觉,探究被拍摄者内心的潜意识与客观社会条件相互作用下的微妙关系。对艺术家而言,想要通过揭示出模特们的心路历程。
清川阿莎美 东京怪物:自由心灵 摄影 照片、刺绣、珠子、FRP框架
出生于前捷克斯洛伐克、当今北欧最活跃的艺术家之一的克拉拉·克莉斯塔洛娃 Klara KRISTALOVA,常以具象形式的雕刻来编写叙述性的故事。克拉拉的雕塑经常描绘转变的过程,然后停留在物理层面和心理层面两个状态之中。它们展现了天真和恐怖、完美和毀坏、愉快和绝望、好和坏、男性和女性的二元界限。她的作品中有很多基于人体和自然元素的混合体,糅杂了动物、昆虫、花和树,模糊了这些具象的本质,邀请观众一同参与讨论。
克拉拉·克莉斯塔洛娃雕塑作品 《桃红》 粗釉陶 2017
作为此次展览的尾声,李明维的互动装置作品《移动的花园》,邀请每位现场观众免费拿取一朵鲜花,但需要遵循艺术家设定的规则:离开美术馆后绕道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走一走寻常不走的路,并将这朵花送给路上的一位陌生人。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源自美国文化评论家路易斯·海德的著作《礼物:诗的想象和物欲生活》,书中提到礼物交换有别于市场经济的独特性,涉及施者与受者所引发的互惠效应。对艺术家而言,也许城市的某处,有些陌生人因为这个“施与受”的随缘过程而相遇,那么对李明维来说就是最好的回馈。
李明维互动装置作品《移动的花园》2009年至今
除此之外,展览还设定了特别的互动空间。艺术家林明弘将他最为人熟知的放大传统花布图案铺展在空间内,结合壁纸、绘画、卧榻等缤纷艺术作品,构建起不同以往的空间氛围,将空间转化成一种“状态”,既是提供社交、互动和共享愉悦气氛的场合,也是艺术知性对话与日常生活情境的结合。
林明弘装置空间现场
毕蓉蓉的半开放空间名为《生长中的风景(III)》,是她为明珠美术馆特别创作的,缤纷斑斓的陈列手稿与随之延伸出的壁纸、地毯浑然一体,图案源自与艺术家生活密切相关的中药植物。藉着对这些植物的兴致,毕蓉蓉将素材转换成了手稿,这些手稿中的线条、碎片、色彩也犹如藤蔓一般与之前的作品、与建筑空间相互缠绕,在其中蔓延“生长”。
毕蓉蓉的半开放空间《生长中的风景(III)》2020
明珠美术馆秉持“打造无墙的美术馆,流动的艺术学院”之理想,希冀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出版物及一系列相关线上线下的跨学科公共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当代文化艺术机构的社会角色、工作方法及工作边界。“以花之名”也将在这样的理念下,成为一个可以持续生长的艺术人文品牌项目。
“以花为名”上海明珠美术馆开幕现场
“以花为名”上海明珠美术馆开幕现场
“以花之名”展览期间,明珠美术馆的相关公共教育活动将每周不间断展开,以花为引,跨界衍生,携手相关学科、不同领域,从艺术、文学、自然、科学、环保等多维度深挖延展。不仅策划围绕文学艺术中的花卉、植物学、芳香疗法等议题展开的精彩讲座,并且邀请参展艺术家一同协作手工坊,让观众体验展览中出现的艺术手法与特别技艺,比如蓝晒技法等。此外花艺系列课程也在策划中,还将有走出美术馆、亲近自然的实地体验,比如植物园寻花、农场种花等实践。儿童导览手册在此次展览中升级,开幕时即推出针对不同年龄层儿童的两个不同版本,6岁以下识花涂色,6岁以上更多知识科普。更多活动信息可关注“明珠美术馆PAM”微信公众号。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